二、奴隶社会的人身奴役
一般认为,中国在夏朝正式成为奴隶制国家。当然,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会有许多生产方式方面的创新在原有文化里孕育。龙山文化时期应该是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嬗变期,突破在这个阶段形成:
第一,人力犁耕技术是生产力提高的关键。现有考古资料告诉我们,崧泽时期出现的小型石犁是耕作技术从耜耕阶段向人力犁耕过渡的标志。良渚石犁的大量出现为我国进入犁耕农业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在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使用的石犁,仅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石犁就有百余件。石犁有两种形制,一种平面呈三角形,刃在两腰,中间穿一孔或数孔,往往呈竖直排列,可以安装在木制犁床上,用以翻耕水田;另一种也近似三角形,故又称“开沟犁”。这两种石犁都是良渚人发明的新农具,对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与以前的耜耕生产相比,犁耕节省劳力,提高工效一倍以上,还可以改变土壤结构,充分利用地力,同时也为条播和中耕除草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农业生产水平因此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是中国古代农业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也为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奠定了装备物质技术文化基础。
石犁:
石犁安装示意图:
出土的带木座石犁:

人力拉犁在上世纪50年代的侗族人民中还有使用,称为木牛。据宋兆麟在侗族中的调查,锄耕一人一天只能耕1担田(6担田合1亩),木牛耕田两人一天可耕4担田,如果是牛拉犁,则一人一牛可耕14担田(宋兆麟,《木牛挽犁考》农业考古1984,第一期)。由此可见人力拉犁提高生产效率是明显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北方出现石犁比南方要晚近千年。已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和河南孟津小潘沟遗址出土过呈锐角三角形的似犁石器,这已经进入龙山文化晚期了,比崧泽文化时期晚很多。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可能因为使用石犁是对松软的南方水田的适应,水田里耜耕显然不如犁耕效率高。北方是旱地农业,土地坚硬,人力拉犁很难耕得动。
中国北方虽然犁耕出现较晚,但是,文献中经常提到一种与耜耕不同的耕作方式---耦耕。后世对何为耦耕有许多种解释。二人并耕说:既两人并肩用耜翻土。二人前后同向拉犁说:既一人把犁,一人拉绳前行。二人相向配合说:孙常叙在《耒耜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主张二人相对,一人跖耒,一人拉耜。二人配合说:农史专家万国鼎《耦耕考》一文提出,耦耕即一人掘地挖土,另一人旋即把土块打碎磨平,也就是一人耕一人耘,配合进行的耕作。二人一耜说。何兹全在万国鼎《耦耕考》的基础上,撰成《谈耦耕》一文,认为在木制耒耜时代,二人共踏一耜,一人以右脚踏耜上横木的右端,一人用左脚踏耜上横木的左端,使耜平衡入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耕作的经济形式说:汪宁生《耦耕新解》一文中主张耦耕不是一种耕作方法,而是一种耕作的经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