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很少有共鸣的文章,至少在给少数朋友看过之后,没有人对此发表过评论,我想这似乎是因为个人语言晦涩的问题。
同样希望得到聂辉华老师的点评,我相信如果有一个有力的批评对于我将会非常有帮助。
出于文章的原创性,我甚至没有写参考文献,不过等这套理论体系完整的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至少今天的文章可以成为这一系列思考的开山之作。
理性的另一半
摘要:通常经济人的选择是一种理性的结果,即使理性无法解释,我们也将之归结为信息不对对称的影响。这种思路使得古典经济学得以用一种统一的观点来考察世界。但从行为集合角度出发,显然存在第三种经济选择模式,或称超理性结果。超理性结果的存在意味着人类的选择不再以个人或理性经济人利益最大化为行为目标。在存在超理性的世界,为了重整经济学思想的一般解释能力,我们需要思考理性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关键词:理性、超理性、内核、群道德
引言
经济学的理性强调一种个人选择的最优结果。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最优却难以避免一种相对性——即使最理性的个体,其选择的背后也难免带有某种稳定不变的内核。所谓内核,是指无需通过等价交换而直接产生的利益分配结果。比如家人、朋友、亲友乃至路边陌生但却需要帮助的普通人……。面对内核的存在,单纯的理性以及由理性不完全概念所涵盖的经济人行为集合便显得力不从心。
尽管从原理角度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批判的视角良多,但是作为一个受益于经济学理论多年的学生,我的批判却要依附于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模式,即通过展开理性经济人的对立面来补足一种理论缺陷。陈旧的观念认为,不理性的选择结果往往意味着一种信息的不完备。但如果不幸对于某些经济主体而言,信息即完备而理性又完全,那么一种违背理性选择结果的经济行为将会成为经济误差产生的重要根源。
第一章 理性的背后
除了理性与理性不完全外,人类还有第三种行为模式,这是显而易见的:“患难显真情”,灾难中失去一切的人不会因为一无所有而陷入绝望的境地,因为总有人在他人受难时奉献无偿的支持;“雪中送炭”,朋友的多寡不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相反,只在自己遭受挫折,从经济上无法补偿朋友的帮助时,友谊才显得格外珍贵;“血浓于水”,亲情的力量可以被归结为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当子女试图等价回报自己的父母时,却往往会发现时间留给等价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行为集合,在这些行为集合中,尽管经济个体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但却往往按照超理性的方式选择。尽管并不是所有超理性选择都会带来个体利益的减损,但却证明:利益增减的判断不是经济个体判断事物优劣的唯一标准。从经济学的有效性出发,如果市场上充斥着这种超理性选择的个体,那么建立在理性判断基础上的一切假说都将面临尴尬的境地。因此,寻找超理性选择的产生机理,并判断超理性选择的涵盖范围,一直是理论经济学家们的梦想。
上面的三个例子是超理性选择的一类,在这类超理性选择中,我们发现行为个体的选择结果都会无偿的产生某种受益群体。灾民,受难的朋友以及成长中的子女……他们都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等价回报给予其帮助的个体的奉献精神。因此作为受益群体的对立面,给予这些个体帮助的人们或许预见了当前行为未来的可能收益,但却从来不会把可能收益当做自己选择的原因。因而这类行为是典型超越理性的。
超理性的事例即使在古典经济学教科书中也是不鲜见的。在经济人概念的提出过程中,某些无法被拆分的组织被堂而皇之的与理性经济个体并列在一起:比如,企业,家庭……在《企业的性质》中,企业被科斯形容成牛奶桶中融化中的奶酪,无论如何,处于奶酪状态中的资源配置是不遵守经济人理性的,企业的存在并不以企业内部资源的充分配置为条件,相反,只要有利润支撑,一种集权式的利益分配格局也会稳定存在,我们强调的不是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而是默许这种利益分配格局存在的企业精神;家庭内部的资源配置往往类似一种按需分配结果,无论谁管账,家庭成员的资源索取都不会超越自己的真实需求,那些超越真实需求的无度需索,将是家庭破裂的先兆之一……凡此种种,我们发现理性经济人单位的内部依然存在着划分的可能。
苹果是红的,但没有人期待切开后颜色也是红的;橙子是“表里如一”的,但甚少有人不分表里。理性,即使在一个简单的人身上也体现着显著的不同。生命中存在着各种“意外”的支出与收获,如果想摆脱意外的侵扰,马克吐温笔下的“葛朗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葛朗台”是一个纯粹的理性价值符号,因为在葛朗台身上,理性的贪婪属性被表露得一览无馀,古典经济的世界充斥着“葛朗台”般从骨子里都是理性的个体。但真实的世界中,十九世纪极端的守财奴早已被社会选择所淘汰殆尽……。
尽管我们相信人的选择是遵循理性的,社会却用“存在”证明了超理性选择的合理结果。如果家庭和企业中的个体都是如葛朗台般理性到底的理性经济人,那么任何不符合经济人利益最大化的内部资源流动都将受到组织内部个体的集体抵制。家庭中不产生收益预期的个体会成为资源流向最少的个体,企业中不产生价值的单位(如思政部门)将没有生存空间。但事实上,每个家庭,每个企业都无法阻止不产生利益的个体对利益的瓜分,甚至在家庭中,那些弱小的将受到家庭成员额外的关照。葛朗台般理性个体的存在无法阻止友善互助的额外资源流出,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渐渐摒弃自私贪婪的属性,或者至少是主动维系一种互助友爱的社会体系产生。理性不完全可以解释一些临时出现的社会现象,但是对于普遍存在的超理性选择结果、对于“葛朗台”在真实世界中的消亡、对于普遍与理性相对立的道德体系的顽固存在和反社会行为的产生等问题,这一切都缺乏理性的合理解答能力。解释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可以被归结为:人类尚存在某种与理性相似的经济属性,如果理性是表象,我们称这种帮助超理性结果出现的要素为超理性选择的“内核”。
第二章 超理性选择的“内核”
“内核”是一个数学概念,与这个概念相关联的数学领域被称为“群”。与超理性相关的概念可能是道德、法律、规范、秩序等,但从理论推演出的问题可能不具备必然的正向结果,因此我无意将这个概念与上述任何一种规范价值联系在一起,反倒是一旦整个体系得以舒展,一种合理的普适规范价值可以凭借理论的推演内生出来,因为毕竟社会选择的必是一种大家熟悉的结果,违逆这个结果的必然被经验事实所证伪。
何谓内核?一般认为,市场尽管会产生波动,但某一时点、同一市场上特定商品的价格是唯一的。然而将市场扩大至社会,却发现同一市场上交换得来的特定商品在不同交换主体中传递的价格却有不同:有的个体刻意蒙蔽其他交易主体的视线,以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将商品用高价卖出;但有的个体明知道本来价格,却以不计价的方式将商品流转给相关个体。以高价卖出的个体实现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市场交换,但是以零价格进行的交换显然违背了等价交换存在的原则。排除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理性不完全结果,如果我们发现某些个体之间存在着“稳定”的低于市场交换价格的交换行为,我们便可以称这些理性个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特别当这种个体间的商品交换“稳定”的以零价格形态出现时,我们便说当前经济主体之间具有某种超理性选择的“内核”。
在这里,内核排除了交换价格为负和交换价格小于正常价格的情况,因为只要存在不为零的交换价格,我们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某种替代关系与之对应。存在零价格交换内核的经济群体是非常广大的:父母无偿的为子女支付生活费用,医疗费用,教育费用;朋友之间的请客费用,尽管吃请人之间可能存在后续的交流,但是任何一个当事个体都不会把后续交流成本与当前成本挂钩,即是表明经济主体刻意回避一种具有价值关系的经济行为;此外,一切具有善意表示的社会行为,尽管一方承担较大成本,但是善意方却从来不向受益方索要价值支付作为回报……
之所以称零价格交换体系为内核,是因为一旦在一群个体之间,商品的交换以不计价的方式进行传递时,必然是因为这些个体之间具有某种难以用经济逻辑进行细分的亲缘关系。在存在亲缘关系的群体内部,资源的配置符合按需分配原理,群体内个体按照自己需要索要资源,群体中任何成员都不会对群体内资源的流失和不公正配置产生不满情绪。这种切分导致在群内可以将任意资源进行任意形态的划分,划分结果不产生对群体成员规范性的约束结果。生活中内核是存在的,但是却没有任何必然约束条件锁定内核的稳定存在。比如家庭可以是最简单的内核,可是如果将等价交换关系渗透至家庭内部,一种符合等价交换关系的判断将会把家庭中创造财富最弱势的个体从家庭中孤立出来,辛勤抚育儿女的母亲会因为失去劳动创造能力被逐出家庭,这在等价交换视角下无可厚非,即使之前有过创造,但是创造本身如果是以等价交换进行计价,那么成年子女完全可以无视内核的存在,而利用经济正义将家庭以最具价值竞争力的形态纯洁下去!在技术折旧的大背景下,过去的创造永远都无法和将来相媲美,抛弃只在过去有帮助,但对未来没有丝毫助力的群内主体似乎是一种天经地义的理性经济逻辑。
前面的论述看起来毫无情理可言,可是却是理性经济思想推演到极致后的必然结果。存在内核的群体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内核之外的资源配置方式大不相同,但是却没有任何规则保护内核的必然存在。因此从理性经济角度出发,完全可以将超理性选择清除出社会选择,而这也是古典经济学断言理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理性不完全结果可以涵盖人类经济行为全部的原因。然而超理性选择结果造成的零价值交换内核却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经济社会的缝隙中。从这种意义说,内核的生成是由一种超越当前理性的思维逻辑所保证的。如果效率和创造力是经济的第一原动力,那么隐藏在群体内核中的凝聚力显然是第一原动力的一种莫名的反作用力。
第三章 内核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