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力的定义层出不穷,关于生产力的运用更是五花八门。
据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直被一些学者视为经典法宝。但是,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几乎在所有经济学著作中找不到下文。
要破解这个误区,就要正确的理解:什么是“生产力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是什么样?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是什么样?
(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究竟谁更为发展?
(三)、如果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那么这句话中的“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四)、从什么样程度发展到什么样程度,或者说从什么样的台阶发展到什么样的台阶,就是生产力发展了?从而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五)、从什么样程度倒退到什么样程度,或者说从什么样的台阶倒退到什么样的台阶,就是生产力落后了?从而使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
对于以上五个问题,所有的经济学者都回答不上,在所有的经济学著作中都找不到答案。从而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是漏洞百出的谬论。苏联的解体,是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极大讽刺。欲知详情,请查阅《资本财富论》。
生产力发展误区的清醒剂——共产兴奋症。
如果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苍白无力,漏洞百出,那么“共产兴奋症”的诊断就显得实事求是,天衣无缝。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共产化过程。“共产风”对于富人来说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恶梦”,但对于穷人来说是一场梦寐以求的礼遇。在“共产风”地庇护下一些戴着“共产党”面具的“无产阶级”,光明正大地占有富人和有产阶级的财产,从而使得这些“无产阶级”一夜之间变成“有产阶级”。阿德认为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对所有的“无产阶级”有着不可抗拒力量的缘故吧!“一夜暴发”的神话把黑暗困苦中的人们激励得斗志昂扬,阿德在这里把这种现象叫做“共产兴奋症”。历史选择社会主义,与其说是因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如说是“共产兴奋症”的劳苦功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