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济社会普遍的二重性现象
运用人与物的两重性理论,我们可以把整个经济社会划分为两重性的社会。一重性表现为由体现所有性的人和体现所属性的物组成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由所有者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表现为一种贫与富、不同投资并按资分配的关系,也是市场经济关系。另一重性表现为由体现劳动性的人和体现被劳动性的物组成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由劳动者创造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表现为一种产业分工、产品分工、分工协作的计划经济关系。
运用人与物的两重性理论,我们可以划分不同的社会制度。单就人的劳动性而言,我们无法区别美国电工劳动和中国电工劳动的区别,单就物的使用价值而言,电视机也不可能有什么社会制度之分。然而,如果分析一个社会人对物的所有性,就会有国有与私有分离与否、国有与私有孰控、私有贫富悬殊程度的区别。国有与私有不分,如国家财产与国王个人财产不分,私有贫富悬殊是封建主义社会;国有与私有分离,私有为主,国有为辅,私有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社会,国有与私有分离,国有为主,私有为辅,私有贫富悬殊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职能弱化,小政府大社会,私有为主但无贫富悬殊是未来理想社会。
运用人与物的两重性理论,我们可以把企业视作两重性的企业。无论是个体小企业,还是股份有限公司,它们都表现为两重性,一重性表现为企业中物的劳动者创造商品使用价值,另一重性表现为企业中物的所有者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个体手工业者对其物的所有权与劳动权两权合一,即利润与工资都归他自己。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与劳动权两权分离,所有者取得利润,劳动者取得工资。
运用人与物的两重性理论解释生产关系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市场竞争关系,按资分配关系,在时也表 现为阶级斗争关系;另一重含义是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按劳分配关系,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关系。那么所有者与劳动者是什么关系呢?这里谈所有者一定要说明是哪个物的所有者,谈劳动者也一定要谈与哪个物结合进行劳动,否则,谈什么所有者与劳动者毫无意义。同一人对同一物,他既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属于个体生产式的生产关系。不同人对同一物,即同一企业的股东与职工的关系。一人对不同物,即个人的财产全部购买了某大公司的股票,但自己却在别人的公司里工作。
运用人与物的两重性理论分析社会经济危机,就会得出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结论。所谓社会经济危机源于众多物少的人对少数物多的人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对抗。农民起义是广大无物者对封建皇帝个人财产(也是国家财产)的武力剥夺,这是封建社会经济危机的表现方式。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大萧条是社会财产全盘私有、两极分化所致。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社会陷入危机是全盘国有、私人无积极性所致。凯恩斯主义及其以后的理论,不管说的是什么,做的都是强化国有,弱化两极分化的事。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无非是将全盘国有转变为部分国有,部分私有,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现在的政府,只要在国有与私有之间掌握一个适当的比例,消弱私有两极分化,尤其是国家财产与个人财产不要混绕,就完全可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哪些认为经济危机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货币控制不合理所致的理论,都偏离了经济结构二重性的所有制结构方面,跑到经济结构二重性的另一方面去了。
用人与物的两重性理论来理解各种经济概念:比如经济结构表现为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二重性;商品价值应该是劳动者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与所有者投资活动创造的交换价值的统一;社会分配是劳动者按劳分配与所有者按资分配的统一;社会经济表现为国家和企业内部的计划经济,与国家和企业外部的市场经济的两重性;社会制度应该是国有制与私有制的不同混合体。正是由于经济社会的这种二重性的矛盾运动,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任何单独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的认识都是片面的。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不能系统地解释当代社会的许多经济现象,与我们未曾掌握人与物的二重性理论有关。确立对经济社会的这种两重性的认识论,对于我们认识整个社会的经济现象,认清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马克思《资本论》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近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作者:kejianwang(王克俭)
国籍:中国
居住:美国
邮箱:
kejianwang1@hotmail.com
2010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