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810 30
2010-03-18
摘要:本人在斯密和马克思有关二重性论述的基础上,发现经济社会普遍的的二重性现象。运用二重性理论,可以启发人们建立新的经济学体系。


关键词:斯密 马克思 二重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3-18 06:32:37
一、人的二重性---所有性与劳动性
    这里所指人的二重性是专指经济学中人对物的性质。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物的科学。人对物具有两种属性,一是人对物的所有性,二是人对物的劳动性,当人与属于自己的物结合起来进行劳动时,表现为人对物的两重性。尽管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对物在占有和劳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量与度有很大差别。然而,单就人本身来说,这两种性质是永存的。经济学所研究的人的两重性,类似生理学中所研究的人的精神与肉体的两重性一样,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不管外界条件如何变化,人的这两种属性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有生命的人体之中的。当世界上出现第一个原始人的时候,他就具有对世间万物的所有性与劳动性。尽管在当时没有公共约定的法律,每个人也都不了解世界有多大,然而人自降生之时起,客观世界就已经属于他所有。在原始社会,每个人必须与物结合起来,进行最原始的采摘和狩猎式的劳动,才能维持生存。当世界上出现许多原始人的时候,世界万物则属于这许多人所有。在这种由许多人组成而且没有公共法律的社会中,人治就是法制,任何一个人都对世间万物,包括对其它人的身体,拥有绝对的权利,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从这点上来说,是无法将他们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自身生存所表现出来的私有程度,比其后任何社会都高。原始人自降生之日起,视万物归己所有。有时为了生存,互相残杀,以食人为生。公共法律的出现是人类的一大进化,即便是奴隶社会也是如此,奴隶社会的最大进化是规定了,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这样一条最基本、最原始的准则。在当时,即使奴隶也被当作物,分属于不同的奴隶主,但是,人的所有权已经开始用法律制度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比较原始野蛮社会,人的权利无限大,奴隶社会的产生无愧是一种进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8 06:33:17
二、物的二重性---所属性与被劳动性
物对人也具有两种属性,即物对人的所属性和被劳动性。世间一切物无不具有对人的所属性,即使是未被发现的新大陆也是如此。正是由于物具有所属性,所以在人们发现它、利用它的时候,立即体现出它的所属性来。物对人的另一种性质,是物被人结合起来进行劳动的性质。人不仅为了占有物,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物,使之为人类的生存服务。即使是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的矿物,还没有生产出来的农作物,都是如此。当人们将矿物挖掘出来,将农作物生产出来,变为一种对人类有用的物的时候,它们的被劳动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当物被物的主人结合起来进行劳动时,物表现为对该人的所属性和被劳动性的两重性,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物对人的两种属性是物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就象汽车可作为劳动工具,但也一定会有所归属。当司机就是汽车主人的时候,该汽车则表现为对该人的两重性。物具有的所属性和被劳动性,与这些物是否被占有、被谁占有,是否被劳动、被谁劳动也完全是两回事。物的这两种性质总是客观地依附于可利用的物之中的,当世间上的物被人类利用的时候,它们的这两种性质就充分表现出来了。任何对人类有用的物终可被人类结合起来进行劳动,但也必须有所归属。新大陆的发现往往因为归属问题而爆发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最终确定了新大陆的主人。宇宙、月球、南极、公海和自然空气等“共有”物,除人类社会已经共同约定归属者外,每个人都是“共有”物的所有者。
人也是一种“物”,一种特殊“物”。人对自身这种特殊“物”既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人出卖劳动力,是经营着自身劳动力资本的过程,就象一个个体生产者,他取得的工资收入是他出卖劳动力的价格,工资收入中用于弥补他在出卖劳动力时的损失部分,是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基本生活费,高于部分是他经营自身劳动力资本所产生的“利润”。工资收入不能弥补出卖劳动力时的损失,劳动力资本将出现“亏损”,劳动能力将下降。工资收入除弥补损失外,还有节余,即劳动力资本的“利润”。他可以用这部分“利润”对劳动力资本追加投资,用于“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比如参加进修,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健身培训,增加饮食结构中的营养成分等等,以提高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人对自身这种特殊“物”具有所有性与劳动性的二重性;“物”对于他本人,具有所属性和被劳动性的二重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8 06:33:45
三、斯密和马克思的二重性思想
    在斯密和马克思的著作中,也都提到过两重性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的。这是它们的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们所以是商品,只因为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此,它们表现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的性质,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他还指出:“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第61、54页)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当时已经发现商品具有两重性。尽管他没有进一步将商品引伸到物的两重性上来,实际是已经体现着物的两重性。他所指出的商品的自然形式和使用价值,实质上就是指物的被劳动性;他所指出的商品的价值形式和交换价值,实质上就是指物的所属性。
斯密也曾说过:“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它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作使用价值,后者可叫作交换价值。”从斯密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物的使用价值表现为物的被劳动性,物的交换价值表现了物的所属性;即使物的劳动者与所有者是同一个人,或者是不同的人,都是如此。
马克思的两重性思想来源于斯密的两重性思想。对同一物的所有者与劳动者是同一个人情况下的个体生产者,马克思对斯密的分析是继承的。马克思在论述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时指出:“生产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 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资本论》第一卷第90页)前一方面显然是指人对物的劳动性,而后一方面是指人对物的所有性。因为能够参加“交换”的人,必定是被交换物的所有者,交换是针对人的所有性而言的。实际上马克思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他指出:“物本身存在于人之外,因而是可以让渡的。为使让渡成为相互的让渡,人们只须默默地彼此当作被让渡的物的私有者,从而彼此当作独立的人相对立就行了。”(《资本论》第一卷第105页)在这里,马克思更进一步说明了人对物的所有性,正是由于人的所有性,才使商品具有交换价值。不过在这里他指出的人,是简单商品生产者。这种个体生产者对他生产的商品来说,他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表现为人对物的所有性与劳动性的两重性。在这种物的劳动者与所有者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马克思承认这个人是“被交换物”的劳动者和所有者。当物的劳动者与所有者是不同的人时,即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大生产时,马克思就与斯密分道扬镳,不再涉及人的两重性问题了。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大生产状态下,一方面是物的所有者资产阶级,另一方面是物的劳动者无产阶级;把同一物的所有者与劳动者对立起来。如果就整个社会的物而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属于所有者的范畴,有的所有者拥有的物多成为社会上的资产阶级,有的所有者拥有的物少成为社会上的无产阶级,由于贫富悬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工人罢工、甚至战争,这发生在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这是对的。但不能把同一物的所有者与劳动者对立起来,不能把一个企业的股东与员工对立起来。从现代社会的企业情况看,企业股东对于企业资本而言是“资产阶级”,企业员工对于企业资本而言是“无产阶级”。但这不能说明企业股东在这个企业内部或在企业之外不劳动,也不能说明企业员工的个人财产就一定比股东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8 06:34:13
四、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
    经济学中的二重性现象,不是马克思而是斯密首先发现的。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那样: “亚当·斯密对一切问题的见解都具有二重性。”(《马恩全集》 第26卷第一册第142页)亚当·斯密的二重性思想,对于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是有启发意义的。
马克思认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第60页)在这里,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和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二者无法区别开来。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人“劳动力”的耗费,这只反映了人对商品的劳动性,而忽略了人对商品的所有性。要知道,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是对个体生产者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我认为,这个个体生产者对于他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才消耗他的劳动力,如铁匠劳动技艺生产锄头商品的使用价值,农民劳动技艺生产小麦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有技艺区别的,不同技艺凝结在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个个体生产者对于他生产的商品的交换价值(马克思用价值)要消耗他的厂房、占地、炉灶、砧子、锤头等生产资料,以及他在劳动过程中消费的生活资料,不同的物的条件生产的锄头其交换价值不同,简陋的厂房设备和低质量的铁材料制造的锄头,其交换价值(马说的价值)低,好的设备和高质铁材料制造的锄头,其交换价值高。
    人对物的所有性和劳动性两种性质体现在同一物时,则表现为人对物的两重性。马克思在分析劳动二重性时是建立在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劳动分析中的,而这个劳动者也是劳动产品的所有者。由人对其物的劳动性所表现出来的耗费,无论怎样描述都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是这个个体生产者的体力与脑力的耗费,因此,它是具体劳动的耗费;而人对其物的所有性所表现出来的耗费,是个体生产者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投资风险所导致的物的耗费。斯密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始终把人的劳动性和所有性区别开来。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性。他所说的使用价值,表现人的劳动性,是人作为生产要素与物结合起来所进行的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他所说的交换价值表现人的所有性,是人作为物的所有者所进行的投资活动,这种投资活动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斯密的所谓劳动价值论是在列举原始社会人的狩猎劳动时提出的,这种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与所有者合一,表面看他仅仅是一个劳动者,实际上他还是土地、森林和猎物的所有者,他的全部劳动生产物中包括“工资、利润和地租”。当原始社会发展到进步社会时,其所谓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已经分解为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即体力与脑力劳动,和所有者的投资活动。所有者的投资活动取得利润,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取得工资。在《国富论》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一章里,斯密还论述了三种收入属于同一个人时的情况。他说:“这三种不同的收入,当它们属于个别的个人时,容易区别;但在属于同一个人时,往往互相混淆,至少按通常说法是如此。”他指出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其收入中不仅仅是工资,还包括地租;个人用自己的资本生产,收入中包括工资和利润;个人在自己土地上用自己的资本劳动,收入中包括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成分。由此来看,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中的所谓“劳动”是指包括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在内总之是所有者的“劳动”概念,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劳动。
长期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斯密在价值理论上自相矛盾,开始还坚持劳动价值论,后来就变成工资、利润和地租三要素决定论了。实际并非如此。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明确指出:“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价格归根到底都分解成为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也就是说,斯密自始至终坚持三要素决定论,只是在三种因素都属于同一人时表现是隐含的,而三种因素分属于不同人时表现是明显的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18 06:34:40
五、经济社会普遍的二重性现象
运用人与物的两重性理论,我们可以把整个经济社会划分为两重性的社会。一重性表现为由体现所有性的人和体现所属性的物组成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由所有者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表现为一种贫与富、不同投资并按资分配的关系,也是市场经济关系。另一重性表现为由体现劳动性的人和体现被劳动性的物组成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由劳动者创造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表现为一种产业分工、产品分工、分工协作的计划经济关系。
运用人与物的两重性理论,我们可以划分不同的社会制度。单就人的劳动性而言,我们无法区别美国电工劳动和中国电工劳动的区别,单就物的使用价值而言,电视机也不可能有什么社会制度之分。然而,如果分析一个社会人对物的所有性,就会有国有与私有分离与否、国有与私有孰控、私有贫富悬殊程度的区别。国有与私有不分,如国家财产与国王个人财产不分,私有贫富悬殊是封建主义社会;国有与私有分离,私有为主,国有为辅,私有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社会,国有与私有分离,国有为主,私有为辅,私有贫富悬殊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职能弱化,小政府大社会,私有为主但无贫富悬殊是未来理想社会。
运用人与物的两重性理论,我们可以把企业视作两重性的企业。无论是个体小企业,还是股份有限公司,它们都表现为两重性,一重性表现为企业中物的劳动者创造商品使用价值,另一重性表现为企业中物的所有者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个体手工业者对其物的所有权与劳动权两权合一,即利润与工资都归他自己。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与劳动权两权分离,所有者取得利润,劳动者取得工资。
运用人与物的两重性理论解释生产关系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市场竞争关系,按资分配关系,在时也表 现为阶级斗争关系;另一重含义是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按劳分配关系,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关系。那么所有者与劳动者是什么关系呢?这里谈所有者一定要说明是哪个物的所有者,谈劳动者也一定要谈与哪个物结合进行劳动,否则,谈什么所有者与劳动者毫无意义。同一人对同一物,他既是所有者又是劳动者,属于个体生产式的生产关系。不同人对同一物,即同一企业的股东与职工的关系。一人对不同物,即个人的财产全部购买了某大公司的股票,但自己却在别人的公司里工作。
运用人与物的两重性理论分析社会经济危机,就会得出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结论。所谓社会经济危机源于众多物少的人对少数物多的人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对抗。农民起义是广大无物者对封建皇帝个人财产(也是国家财产)的武力剥夺,这是封建社会经济危机的表现方式。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大萧条是社会财产全盘私有、两极分化所致。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社会陷入危机是全盘国有、私人无积极性所致。凯恩斯主义及其以后的理论,不管说的是什么,做的都是强化国有,弱化两极分化的事。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无非是将全盘国有转变为部分国有,部分私有,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现在的政府,只要在国有与私有之间掌握一个适当的比例,消弱私有两极分化,尤其是国家财产与个人财产不要混绕,就完全可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哪些认为经济危机是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货币控制不合理所致的理论,都偏离了经济结构二重性的所有制结构方面,跑到经济结构二重性的另一方面去了。
用人与物的两重性理论来理解各种经济概念:比如经济结构表现为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二重性;商品价值应该是劳动者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与所有者投资活动创造的交换价值的统一;社会分配是劳动者按劳分配与所有者按资分配的统一;社会经济表现为国家和企业内部的计划经济,与国家和企业外部的市场经济的两重性;社会制度应该是国有制与私有制的不同混合体。正是由于经济社会的这种二重性的矛盾运动,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任何单独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的认识都是片面的。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不能系统地解释当代社会的许多经济现象,与我们未曾掌握人与物的二重性理论有关。确立对经济社会的这种两重性的认识论,对于我们认识整个社会的经济现象,认清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马克思《资本论》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近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作者:kejianwang(王克俭)
国籍:中国
居住:美国
邮箱:kejianwang1@hotmail.com
                          2010年3月16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