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艺术高度:社会客观批判
2016 年1 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Jan. 2016
第23 卷第1 期 Journal of SUIBE Vol.23 No.1
P28
一、问题意蕴及其工作内涵
《资本论》在研究上的一个艺术高度是“社会客观批判”。人们不禁要问:何谓社会客观批判呢?这要从《资本论》起点的性质说起。遵循对象→研究对象发展进路,其摹写历史起点、研究起点与理论认识起点、叙述起点的统一,这就是商品的“逻辑起点”(规定),它同时是批判的起点。从商品出发,马克思观察到了作为工艺学对象结构形式的“使用价值(形式)”,以及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结构形式的“价值(形式)”,《资本论》从客观出发,而不是从主观出发,“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马克思,1995a: 26)“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马克思,1978: 111)即这里有两个过程:
I. 客观过程→主观过程→工艺学知识
II. 社会客观过程→社会主观过程→政治经济学范畴
过程I即工艺史上的“知识生产”,过程II即人类史上的“理论认识的生产”。人类所运用的语言始源于此。“使用对象转化为价值,正像语言一样,是社会的产物……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产品所具有的最普遍、最简单的经济形式是商品形式,所有的人都很熟悉这种形式……假如商品能说话,它们会说:我们的使用价值也许使人们很感兴趣;对我们来说,我们作为物,对使用价值毫不计较。我们关心的是我们的价值。我们彼此之间作为买卖的物所发生的关系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只是彼此把对方看作交换价值。”(马克思,1983: 54-62)
马克思的出发点——作为“对象的起点”和“研究对象的起点”统一的规定——不是“物的经济学”,而是“事的经济学”。“所以在我看来,使用价值起着一种与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中完全不同的重要作用,但是——这是必须指出的——使用价值始终只是在这样一种场合才予以注意,即这种研究是从分析一定的经济结构得出的,而不是从空谈‘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些概念和词得出的。”(马克思,1963: 414)这里的“事”,指的即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发展。因此,过程I可谓是设立了“客观批判”工作概念,过程II可谓是设立了“社会客观批判”工作概念。这种语言生产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要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