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劳动生产率与国际价值量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 学术界主要认为:
1.国际价值与国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在中国经济学家中, 不少学者持有这种观点, 他们最有说服力的是“ 普雷比什命题” , 即认为劳动生产力应该和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发达国家劳动生产力高, 其制成品的国际价值应该低;落后国
家劳 动 生 产 力 低, 其 产 品 的 国 际 价 值 应 该 高[ 14] ( P154) 。
2.国际价值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国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王天义认为, 一般来说, 国际价值的变动, 与世界平均科学技术水平和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成反比, 即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国际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 价值量就降低了;相反, 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降低了, 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国际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 价值量就提高了。国际价值的变动, 与国别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则成正比, 即一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本国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 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 按国际价值出售商
品, 该国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就可以比其他国家实现一个更多的价值量。 反之亦然[ 15] 。
3.国际价值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国际价值量与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生产率 ( 劳动强度) 成正比
杨圣明认为, 在一国内, 商品的国别价值量与社会总体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越高, 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少, 但某生产者所生产商品总量的国别价值量却与单个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单个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越高, 其创造商品价值越多。单个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世界总体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世界总体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越高, 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越低, 但单个国家或生产者所生产商品总量的国际价值量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因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这个规律是没有差别的[ 16] ( P80) 。
4.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正比、反比 和等比三种类型
杨圣明认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发达, 国民劳动 强度和生产率越高, 它所创造的国际价值量也就越多。就一定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某种单位商品的 价值量而言, 随着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使用价值的总量和价值总量都在增加, 但二者增加的程度或快慢可能出现等于、大于和小于三种类型, 因而使某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 ( 劳动强度) 的关系可能出现等比、反比和正比三种不同的情况[ 17] 。
六、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一般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 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主要有:
1.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苏星认为,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的规律不能否定, 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在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上, 便走入歧途, 把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改为成正比。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成正比, 只适用于使用价值, 而不适用于价值[ 18] 。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谷书堂等认为, 应把劳动定义为由其生产的 一定量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或支出的劳动量, 即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这种劳动的重新定义所要表明的重要一点是各个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差别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根据这个新的公式, 可以推论出“ 价值与劳动生产力” 成正比[ 19] 。
董书城认为,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 而是劣等条件下的劳动时间, 即对象化的劳动时间, 对象化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的关系应该是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对象化劳动成正比, 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也是成正比[ 20] 。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成反比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徐素环认为, 价值量的决定是与劳动生产率
成反比和成正比的统一。 可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看:
( 1) 从事物的本体论来看是成反比, 而从运行看可以成正比;
( 2) 当研究处于抽象阶段时, 是成反比, 当上升到具体阶段( 即联系竞争) 时, 成正比;
( 3) 对多数或平均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者, 是反比, 对少数特殊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者, 是正比;
( 4)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对应是成反比, 与个别劳动
生产率相对应成正比;
( 5) 当作平均劳动成反比, 当作特殊自乘的劳动成正比;
( 6) 对单位商品的价值而言, 是成反比, 对一个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总量的价值总额是成正比;
( 7) 从历史纵向考察, 是成反比, 从空间横向考察成正比;
( 8) 当市场价值依自身生产条件的变化而自变时成反比, 当它成
为既定的外在力量发生作用时成正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