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高房价必须降低供应成本
李俊
为了遏制高房价,中央政府各种调控“组合拳”是一个接着一个:从“国四条”到“国办十一条”。同时,还有不少专家提出征收物业说、住房特别消费税等建议。实际上,真正让房价降下来的最根本因素,不是什么调控,更不是什么税收,而是取决供应量。市场上任何一件产品,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价格都会上升。房子再特殊也是商品,涨跌都是市场供求关系的表现。
很多人都认为税收可以遏制高房价,所以主张通过税收方式解决高房价。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吧。关税是向商人征收,但是最终还是让消费者埋单的。税收越多,供应成本就越高,同时也抑制供应。关税越低,我们购买进口货就便宜。一件商品进口价格是1元,要是征收50%关税,那么成本就增加到1.5元。供应商卖给消费者价格必须高于1.5元,否则就无利可图。要是关税降低到20%,成本就降低到1.2元,卖给消费者价格只要高于1.2元,就有利可图。要是商人预期收益低于成本,就会选择不干。供应成本越低,就越鼓励供应。
不管向商人征税还是消费者,税负都是双方共同承担的。税收可以抑制消费,同时也抑制供应,从而导致双方不约而同承担税收的成本。征税越多,就意味着房子成本越高,价格自然也会推高,那是没有人愿意做亏本生意。这么多人选择炒房,就是市场上房子处于供不应求,所以他们看好未来升值空间。吃饭和住房,哪个更重要?要知道,历史上也炒过粮食。但是为何现在不炒粮食,而是炒房?这就要从供求关系上寻找答案。
历史上有个出名陈云的“上海战役”,谈到资本家想通过囤积粮食,从而达到操纵价格。很多资本家拼命囤积粮食,粮食价格不断上涨。陈云从各地调来粮食,一下子上海粮食供应就非常充足了。一开始,一些资本家见政府运来粮食,便组织高价收购,企图把共产党调来的粮食也控制在手里。当他们手中囤积大批粮食时,才发现,共产党组织的粮食供应源源不断,并且用平价销售,他们高价收购的粮食,卖不出去,只能低于市场价售出,亏了老本,许多资本家囤积的粮食烂在了手中。陈云的“上海战役”,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资本家之所以选择囤积粮食,是因为他们相信预期粮食会继续上涨,将来卖出有更多好处。如果供应量充足,价格不断下降,还有谁愚蠢去选择囤积?
其实,遏制高房价并不难,只要好好学习历史上的陈云的“上海战役”就可以了。没有想尽一切方法增加房子供应量,降低供应成本,再多调控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解决不了老百姓住房问题。
2010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