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A
卖
不卖
卖
-5,-5
-3,-1
不卖
-1,-3
0 ,0
这也同样很好的解释了地产商惜售,捂盘的现象。因为(不卖,不卖)组合是最优策略。
鉴于以上的分析,许多经济学家曾提出过购房者组成一个联盟体,来共同抵制高房价。通过联盟的抵制购买行为,使得购买者与开放商拥有共同的话语权。我觉得这种想法很荒唐,也很天真。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大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博弈策略选择中,我们可知开放商阵营的惜售同盟是非常牢靠的,因为它既是最优策略组合,也是收益最大组合。再看购买者阵营,虽然(不买,不买)是收益最大化组合,但是联盟中的任何一位成员在知道联盟其他成员的决策是不买后,他便可以通过违约首先购买获得+2的收益,高于不购买,在没有任何惩罚性约束下(而这种联盟很难有可行的惩罚约束),任何理性的人都会违约,这就注定了这样的结盟是很脆弱的,极易分化。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消除这样的局面呢?这就必须回到3个前提。
第一:土地稀缺。
这个前提我觉得是很片面的,土地稀缺实际上是政府政策错误人为造成的,而这里的稀缺是指城市用地稀缺。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民涌进城市,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土地变得稀缺,价格大幅上涨,所以制造业的成本也大幅上涨,制造业生产生活必须品价格也上涨,转嫁给消费者,当然城市劳动力的工资也相应的获得了增长,抵消了这种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的价格增缓慢,农民面临着低收入,高生支出的尴尬局面,因此不得不放下锄头,放弃农田进城打工,以弥补家用。这样便使得农村有大量的耕地荒废。所以形成了农村地价相对于城市地价严重低估,按市场的价值规律,资本应该会自动流入农村,农地获得超额利润,而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很简单,土地是要素,政府对要素控制严格,也就是不允许自由转让的。
第二,人口增长过快,中国加速城市化,房子供不应求,这样的前提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政策,也就是“城市化”的政策。本人认为“城市化”完全可以转换为“大村庄”化,“乡镇化”,发展乡镇经济的方针。“城市化”无非是让农民在城市定居,成为市民,成为城市的劳动力,不再务农。但是这个是要有政府大量的财政资金做为后盾的,现在政府没这个钱,却又想干这个事,这不是自找没趣?结果很显然,城市的治安,环境,人均资源等都恶化,进城农民由于知识有限,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或者以小地摊商贩为主,而这又遭到城管的“强力”执法,生活自然是很悲惨。这样的情况想社会和谐,恐怕也是挺难的!
第三个前提可以说是建立在第一个与第二个前提之上的,在此不做分析。
问题已经找到了,那我们就该寻找解决的方法了。
房价高涨的根本原因就是要素市场不开放,土地不能自由转让,让资本的趋利性遭到管制的扭曲,农村土地价格严重低估。在资本不能在农地进行套利时,就必然的堆积在城市有限的土地上,其结果就是地价不断上涨。现在政府要做的便是改变农村土地管制的政策,充分发挥资本的趋利性,使资本逐步流入农村,使农地价格上涨,恢复到合理的水平。而农民可以通过转让土地增加收入,这些收入可以成为日后定居乡镇或城市创业的资本。政府亦可在转让中收取转让税,作为城市化的补贴资金来源。
资本流入农村,则农村经济将走出衰退,资本流入农村土地,则农产品的价格将会上涨,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可以真正的增加农民的收入。资本流出城市可以减少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制造业产品的价格下降,这样一升,一降基本可以消除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但却大大减少了农民的生活成本。随着土地的自由转让,将会引致一批富裕者来农村或乡镇定居,建豪宅,他们可以为农村带来就业,带来商机。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资本的流出,城市的土地不再受资本的追捧,地价趋于稳定,甚至下降,那么房价将趋于稳定,下降,而通胀也将受到一定的控制。制造业的环境也可以得到改善,这样也可以将部分资本市场的投机资金引入收益,稳健性都相对较高的实业市场。
只要城市的房价不再趋于上升,那么博弈矩阵的前提便不复存,其结果是购买者最优组合(不买,不买),而且是稳固的同盟组合。而开发商的最优组合是(卖出,卖出)也很稳固,所以这样的结果房价必然趋于下降,且市场转变为买房市场,直到农村土地相对城市土地价值不再低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