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比较规律。比较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首先,生活就是为了幸福,而要获得更多的幸福,就需要作好合理的生活安排、对各种可供选择的事物作用与意义进行比较而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其次,对事物意义的思考需要相同性事物比较。如收入增长了,我们肯定会感到高兴并想知道增长的原因。这就需要从相同性经验联想,作比较分析,即相同工作中的同事收入增加没有、增加多少,与经验相比这次增加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这次收入增加的意义,而没有这种相同性经验比较,人的思考就会很困难。
最后,人的感受产生于变化与不同刺激,而这种变化与不同也是相同性比较的结果,这无颖强化了人的比较偏好与心理习惯。
由于事物意识的形成、事物意义的确定与选择都需要比较,这就是比较的普遍性。
事物及意义的发现产生于相同性比较,故任何事物意义评估都受其它的具有相同性事物的比较影响,而任何事物也会影响其它相同性事物意义的评估。
如今天的收入增长的意义认识需要经验比较,而今天的收入又将成为经验而被今后的类似收入认识产生比较影响。
这就是说,一事物的比较意义有两种:一是事物的意义被别的相同事物意义影响;二是该事物意义反过来又会对今后相同的生活产生比较影响,且后者常被人们所忽视。
如生活中有一个经典的“守株待免”故事,一农夫偶然在一棵树下捡到一支碰树死去的免子,于是放弃种植庄稼而整天在该树旁等待相同的机会,但最终一无所获。
对于该农夫从树下捡到一个死免,肯定是一个美好的事情,首先他因得到一支兔子而高兴,而这种高兴产生于比较:想到自己原来非常辛苦才能获得的收益,故对该兔子的获得更感到幸运与满意。
其次是但对于它今后的比较影响,由于相对不劳而获地捡死免种植就显得太辛苦,因而种植的意义与热情减少,考虑到日常的种植更多地在生活中出现,而再次捡到死免的机会很难发生,故不利的痛苦比较对生活的影响是主要的,即从总的来看,死免带给农夫是痛苦而不是幸福。
因此,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尽管许多事物表现上给人作用与享受,但由于有太多太多的类似比较而给我们不利影响。如虽然收入的增加带给我们享受与幸福,但考虑到不平等与别人更高的收入、或者不劳而获的比较又使我们感到痛苦与不安;看见与感受到太多太多的高档楼房与别墅,我们当时虽然可获得兴奋与刺激,但一回到破旧、拥挤不堪的小屋,本来还感到温暖,这下一比较就感到了痛苦。
更为不幸的是象腐败,人们本能的感觉就是痛苦,因为这意味着享受资源与机会被别人不公平的获得而对自己不利,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对我们生活产生联想负面影响的比较,使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热情受到伤害。
因而象不平等与腐败绝对不是财富的不合理分配问题,它对生活与社会的负面意义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以至于表面上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而实际上我们内心充满了痛苦与阴暗。这也就是政府愿意以十倍、百倍于不平等、腐败数量的投入来解决公平与腐败的原因,因而公平、清廉的制度建设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劳动与代价也是比较的结果。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可供人们选择的事物,由于享受的需要,人们必然会选择最好、作用最大的事物(第一选择)。而当人们选择较差、不是当时最理想的行为(非第一选择),就会形成一种痛苦,显然这种痛苦产生于与最理想事物的比较所形成的痛苦感受,而没有更好的事物可选择的比较心理,就没有相应的损失感,而这种损失感就是生活中的代价与劳动意义。
我们之所以把工作是一种代价,就在于工作约束了人的选择自由,因为工作常常要求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完成特定的行为要求,使人们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意愿与偏好,这种比较产生了工作痛苦与厌倦。显然,除工作外没有一种更好的行为选择,工作就是享受而不是代价付出了。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我们都习惯于强调自己的经验、观点,其原因在于按自己的经验与思想来理解事物、选择行为是一种最容易、是人们内在的心理需要,这是人们的第一选择;而按别的经验与思想来解释与选择生活会感到陌生与不适应,因为这需要人们重新评估与调整行为,这是人们的非第一选择,而当我们选择了非第一选择,就会因比较而构成损失与痛苦感受,这就是代价,它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的代价一样是人们感到厌倦与痛苦的,这也可解释为什么人们有时把自己的文化、习惯与情感看得比物质利益更重的原因,特别是在情绪化的民族冲突中。
人们习惯于把市场经济生活中的代价叫着工作,而传统上又把人们在工厂与田地里的物质生产工作叫劳动,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代价是一个基本的生活概念,而工作与劳动只是这种代价的一种形式,因而不懂得生活的一般意义与代价的实质,就难以理解特殊与特定的市场行为。
对于什么是劳动,这是一个最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对市场经济尤其重要,可至今没有一个实质而合理的解释,这正常吗?难道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意义可以不用认真与深入思考?在最基本的意义都没有搞清楚之前我们的专家就盲目地与机械地发展许多的市场经济的数学模型有意义吗?或者极端地推导出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是可笑吗?
生活学原理:http://13540890152.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