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695 5
2010-05-21
如何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一)

放下所谓的阶级立场,既要兼顾社会分配、交换的公平又要兼顾整体的社会效率

其实,要发展马克思的价值论非常容易,主要大家放下所谓的阶级立场,一方面把整个社会当作为一个经济系统规划统计出整体的社会需求量与社会生产量,另一方面,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的研究当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劳动时间价值以及个别需求量与个别生产量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这一种方法也承认分配、交换的公平问题,但是,同时又要关注整体的社会效率问题,一方面避免分配、交换的公平的极端化和因为过分的追求分配、交换的公平问题而影响整体的社会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追求整体的社会效率的提高而不顾分配、交换的公平。



那么,价值论就不再仅仅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这种价值的衡量,就还有具体的个别劳动必要时间这种价值的衡量了。但是,仅仅是这些还不够,我们必须理解“必要时间”就是“生产量”=“需求量”时“生产量”才称之为“必要生产量”,否则,不管是个人的生产劳动或者社会的生产劳动都会出现“不必要生产量”即“过剩的生产量”,当一种产品的生产过剩时可能另一种互补性的产品的生产可能就是不足了,当出现这种现象时,人的生产劳动投入就要“余者损之,缺者补之”即减少已经存在社会剩余的商品生产,而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投入到社会需求不足的行业或者商品生产上以实现进入可能不同于之前的整体更加优化的均衡、平衡状态。


不然,当“生产量”与“需求量”的落差过度时,不管是个人的这个经济系统状态还是这个社会系统都会发生危机,发生大涨大落引起经济系统不稳定甚至崩溃、灭亡的状态。


做好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的自由化,而不要去过分激发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在论证剩余价值时,往往没有把作为雇用工人的“劳动者”与作为管理者的“资本家”看作为一个系统,公式W=C+V+M之中W马克思认为是雇用工人创造的,就是说V(劳动价值)是雇用工人的劳动价值,按照这种逻辑,也就没有“资本家”的劳动价值了。因此,马克思是不承认“资本家”管理企业的劳动与其拥有的C(固定资产)会产生价值的,即商品增殖的价值之中没有“资本家”管理企业的劳动与其拥有的C(固定资产),只承认是作为雇用工人的劳动者这个可变资本(V)创造了剩余价值(M)的。

这是不应该的,但是,这是他从静态的分析“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时间“剥削”雇用工人的个别劳动剩余价值,没有考虑到如果当社会之中的每一位“资本家”都通过这种方法延长雇用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提高一天的生产率从而“剥削”他们的个别劳动的剩余价值时,实际上只会带来整个社会产品生产的过度剩余,这种过度的剩余其实从整个社会整体的需求来说是不必要的,也就是说这些不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不是必要劳动时间,因此没有“价值”即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来说投入是负效应。所以,马克思论证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有问题,他必须设立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时间“剥削”雇用工人的个别劳动剩余价值必须是在社会经济系统的需求没有满足之即边际效益(我之前称之为社会边际效用)等于0前”,只有这样,提高劳动时间“剥削”雇用工人的个别劳动剩余价值才可能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或者某一个“资本家”有先见之明,能够在这种商品的社会需求还不饱和时抢先于同行业的其他“资本家”竞争者,压迫雇用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商品,但是,这样也是困难的,因为在劳动市场自由化的行业环境之中,雇用工人来这个“资本家”这里打工又不是坐牢房,没有人身自由。他们也懂得比较这个市场自由化的行业环境之中那个“资本家”对于自己这种类型的劳动力价格(工资)的高低,

有一句话说得好:“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雇用工人之间也是如此,他们之间会通过原来认识的工友介绍等等信息知道,其他同行业的“资本家”的劳动力价格(工资)的高低,如果现在所处所工作的这个“资本家”的劳动力价格(工资)太低或者比不上别人的,也或者环境不好等等,自然会跳槽“往高处走”,

难道还等着你“资本家”的任宰任割不成?你这里对我不好,我自然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另谋高就。所以,只要法律维护好劳动市场自由化的环境没有必要去操心雇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劳动力雇用关系和劳动力价格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规律自然会像一只无形的手一样自动调节的。



整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帕累托改进状态才是我们追求的。
当然,就个别现象的人与人之间在价值的社会分配和交换时,要绝对等价于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交换是有困难的,这个困难在于个别人之间存在着各不相同的价值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分配和交换的公平问题时,应该不要执著于追求分配和交换的绝对等价,从而把本来各不相同的个体需求绝对平均化,没有重视人民生活的丰富多样化的需求,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一刀切,而是应该也要尊重个体的需求和生产,这就是说,只要个体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没有是符合(现实分析中应该是接近于)整体的社会生产量与社会需求量,大家的分配、交换是帕累托改进状态的话,ZF可以自由放松市场化不过分干涉个体的经济活动让人民处于自组织状态,即ZF以“无为”的姿态治国。


写于2009-06-12 21:29深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23 21:15:11
(二)按照社会的价值规律办事。

但是,一旦这种和谐的帕累托改进状态得到破坏产生落差过大时,就应该干涉计划调控了。只有这样才能即兼顾个人之间的公平又兼顾社会整体的效率。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就整个社会整体来说,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社会的分配和交换时,其商品的交换价值或者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价格还是要倾向于社会平均交换价值(即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者社会平均价格的,这是整个社会个体之间博弈的结果,这种倾向就像水浪向水平面的“回归”一样,尽管水浪有时高有时低,但是总是围绕水平面波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水平面也是“流动”变化发展的不会是绝对静止不动,而整个水平面本身“流动”时的升高与降低是整个社会的需求量与社会生产量这对矛盾量博弈的结果。


自身需求量与自身生产量的矛盾统一

如果主体不考虑到社会市场需求,而是自产自消的自然生产时,假设需求的物品为A,设符号“A-”是价值主体对于A物品的需求,符号“A+”是价值主体对于A物品的生产(供给),符号“T”为时间。

那么,生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三种情况:①(A+)/ T—(A-)/ T =0;②(A+)/ T—(A-)/ T <0;③(A+)/ T—(A-)/ T >0。

①当(A+)/ T—(A-)/ T =0时,是这种物品生产与需求均衡状态,这时需求量=生产量,这时应该继续使之保持趋于(A+)/ T—(A-)/ T =0的状态;


②(A+)/ T—(A-)/ T <0时,是这种物品生产不足,需求不能满足,这时,应该提高边际产量使之趋于N-(M-P)=0,不然就会效用不能够达到最大化;


③当(A+)/ T—(A-)/ T >0时,是这种物品生产过剩,需求满足过度,这时,这时应该减少物质、时间成本投入降低边际产量使之趋于(A+)—(A-)=0时;

把闲置的物质、时间成本投入到其他对于价值主体具有互补性的物品生产之中去,否则,就会产生许许多多不必要的物品,产生有些物品过剩而有些物品不足而导致价值系统的稳定使“生产量”与“需求量”的落差过度时,引起经济系统发生危机,发生大涨大落引起经济系统不稳定甚至崩溃、灭亡的状态。可见,整体意义的和谐状态才是系统真正需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3 21:20:05
如果一个人的逻辑是对的,那么,他的理论就是对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75187
        那你干吗批判马克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3 21:30:14
借一步不知道您有没有认真看进去?知道我要说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3 21:31:48
社会需求量与个别生产量的矛盾统一

当个人的生产不再是孤立的自产自消的自然经济时,他可以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过剩的生产品去社会市场上与社会(包括个体的他人)交换,这其实也是广义的生产过程的一种或者一个环节、阶段。只有社会系统之中的个人之间的生产1+1>2时,这种情况才会出现。

比如,以养猪这种社会劳动生产为例子:如果社会市场稀缺的总需求量是M头/每天,而社会总生产量是N头/每天,竞争者产出供给P头/每天,而自我的劳动产出N头/每天。

那么, N-(M-P)可以有三种情况:①N-(M-P)=0;②N-(M-P) <0;③N-(M-P) >0。

①当N-(M-P)=0时,是社会生产与需求均衡状态,这时需求量=生产量,可能出现价格=价值。这时应该提高边际产量使之保持趋于N-(M-P)=0的状态;


②当N-(M-P) <0时,是社会生产不足,社会需求不能满足,这时,可能出现价格>价值,这时应该提高边际产量使之趋于N-(M-P)=0,不然就会错失良机;


③当N-(M-P)>0时,是社会生产过剩,社会需求满足过度,这时,可能出现价格<价值(均衡价格),这时应该降低边际产量使之趋于N-(M-P)=0,不然就会血本无归;可见,猪肉的降价是因为可能社会需求量的需求萎缩减少或者社会生产量的供给扩展增加引起的;猪肉的升价是因为可能社会需求量的需求扩展增加或者社会生产量的供给萎缩减少引起的。


社会的总需求量与社会总生产量的矛盾统一

还是以上面为例子:以养猪这种社会劳动生产为例子:如果社会市场稀缺的总需求量是M头/每天,而社会总生产量是N头/每天。

那么, N-M可以有三种情况:①N-M=0;②N-M<0;③N-M>0;

①    当N-M=0时,社会的总需求量(N)=社会总生产量(M),说明社会的需求与生产刚刚好,社会边际效用为0,这时社会平均价格可能=社会平均价值(均衡价格),物价刚刚好货币刚好实现价值的功能,这时也没有出现价值偏离。马克思经济学所说的等价交换现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交换。这时如果引入时间分析就是:当N-M=0时,设时间的符号为T,由于,N /T=M /T,因此,“T”就是一个社会必要劳动生产时间,这就是人们认为的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其实,马克思的价值的本质应该是“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N /T)”,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把这个“N /T”被整个参与生产N的每个社会劳动者平均分配,假设参与生产N的社会劳动者的人数有w人,那么,就是(N /T)/w=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N /w )/T=】,(N /w )是参与生产N的每个社会劳动者平均分配的生产量,“T”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可见,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我相信马克思可能当时在做数学分析时已经经过这种分析。

②当N-M<0时,社会总生产量<社会的总需求量,说明社会的需求过量,生产不足,这时商品的社会平均价值(均衡价格)可能<商品的社会平均价格,物价飞涨货币变得不值钱了,这时也出现价值偏离;

③当N-M>0时,社会总生产量>社会的总需求量,说明社会的需求不足,生产过剩,这时商品的社会平均价值(均衡价格)可能>商品的社会平均价格,物价降低货币变得值钱了,这时出现价值偏离;

以上就是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系统辩证统一的过程。

参考:

人大经济论坛《关于劳动价值论和效用论的争议 》

人大经济论坛《“圣人”概念与“理性人” 和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理性”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人大经济论坛《马克思的价值论与社会边际效用理论与信息对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4 14:21:55
多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