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5559 3
2010-05-28
某人对他人发生的影响,有些被认为是外部性,有些则不是,判别的根据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28 19:19:55
1# 流动的快乐
希望对你有用!

 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Externality)。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正外部经济效应)和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负外部经济效应)。

[编辑]
外部性概念的两类定义   外部性概念的定义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有的经济学家把外部性概念看作是经济学文献中最难捉摸的概念之一。所以,有的干脆就不提外部性的定义,如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就是这样处理的。但是不下定义就来分析这一问题往往是困难的。因此,经济学家总是企图明确界定这一定义。
  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外部性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定义:一类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角度来定义;另一类是从外部性的接受主体来定义。
  前者如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后者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所谓外部效应就是某经济主体的福利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他人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即:
  
  这里,jk 是指不同的个人(或厂商),Fj表示j的福利函数,是指经济活动。这函数表明,只要某个经济主体Fj 的福利受到他自己所控制的经济活动Xi 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到另外一个人k 所控制的某一经济活动Xm 的影响,就存在外部效应。
  上述两种不同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这就是作者对外部性的定义。前述两类定义的差别在于考察的角度不同。大多数经济学文献是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来理解的。
[编辑]
外部性现象的七大分类   根据外部性表现形式的不同,外部性可以从下列七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外部性的影响效果
  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绝大多数经济学教科书都讲到,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或称正外部经济效应、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或称负外部经济效应、负外部性)。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例如,私人花园的美景给过路人带来美的享受,但他不必付费,这样,私人花园的主人就给过路人产生了外部经济效果了。又如,隔壁邻居音响的音量开得太大影响了我的休眠,这时,隔壁邻居给我带来了外部不经济效果。
  (二)外部性的产生领域
  生产的外部性与消费的外部性生产的外部性就是由生产活动所导致的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就是由消费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性。以往经济理论重视的是生产领域的外部性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关于外部性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展至消费领域。从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生产的外部性与消费的外部性两种分类出发,可以把外部性进一步细分成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消费的外部经济性、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四种类型。  
  (三)外部性产生的时空
  代内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通常的外部性是一种空间概念,主要是从即期考虑资源是否合理配置,即主要是指代内的外部性问题;而代际外部性问题主要是要解决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尤其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当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可以把这种外部性称为“当前向未来延伸的外部性”。这种分类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代际外部性同样可以分为代际外部经济和代际外部不经济。
  现在的外部性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同一地区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居民之间的纠纷,而是扩展到了区际之间、国际之间的大问题了,即:代内外部性的空间范围在扩大。同时,代际外部性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淡水短缺等,都已经危及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第( 期沈满洪,何灵巧: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
  (四)产生外部性的前提条件
  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与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威廉·杰克·鲍莫尔(William Jack Baumol)不仅对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作了分析,还对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作了考察,他认为竞争条件下的外部经济问题与垄断条件下的外部经济问题是不一样的。他举例道:“当一个厂商扩大规模将会提高工业中一切厂商的运输效率时,这种扩大如果由一个厂商单独去做可能没有利益,但如果该工业为一个人所独占,那就仍然会获得利益。”这就是说,竞争性部门中一个厂商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不一定就是垄断者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
  米德在他1962年发表的《竞争状态下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一文中全面分析了在竞争条件下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绝大多数的外部性理论都是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进行阐述的,因此,鲍莫尔对竞争条件下和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问题作了系统分析十年后,米德仍然就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五)外部性的稳定性
  稳定的外部性与不稳定的外部性关于外部性理论的文献绝大多数发表的是稳定的外部性。所谓稳定的外部性是指可以掌握的外部性,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协调方式,使这种外部性内部化。
  (六)外部性的方向性
  单向的外部性与交互的外部性在OECD编写的《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一书中提出了这一分类。
  单向的外部性是指一方对另一方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例如化工厂从上游排放废水导致下游渔场鱼产量的减少,而下游的渔场既没有给上游的化工厂产生外部经济效果,也没有产生外部不经济效果,这时就称化工厂给渔场带来的单向的外部性。大量外部性属于单向外部性。
  交互的外部性是指所有当事人都有权利接近某一资源并可以给彼此施加成本(通常发生在公有财产权下的资源上)。例如,所有国家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彼此之间都有外部不经济效应。这就属于交互的外部性。
  交互的外部性的一个特例就是双向外部性。双向外部性是指两个经济主体彼此都存在外部性,主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间的外部经济;二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间的外部不经济;三是甲方对乙方有外部经济效应而乙方对甲方有外部不经济效应,或者反之。例如,养蜂人与荔枝园园主之间的关系,蜜蜂要酿蜜,离不开花粉,也就是说荔枝园园主对养蜂人具有外部经济效果;相反,荔枝花开后要结果,离不开蜜蜂传授花粉,这时,养蜂人对荔枝园园主具有外部经济效果。当然,养蜂人与荔枝园园主之间给对方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大小是不一定相等的。如果两者正好相等,就说明外部经济效果相互抵消。如果两者不相等,说明有的经济主体从中占了便宜,有的经济主体从中吃亏了。
  (七)外部性的根源
  制度外部性与科技外部性新制度经济学丰富和发展了外部性理论,并把外部性、产权以及制度变迁联系起来,从而把外部性引入制度分析之中。朱中彬把这种外部性称为“制度外部性”。制度外部性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本身极易产生外部性;
  第二,在一种制度下存在、在另一种制度下无法获得的利益(或反之),这是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
  第三,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由于禁止自愿谈判或自愿谈判的成本极高,经济个体得到的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不一致,从而存在着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
  我国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就包含着制度外部性的意义。制度外部性实质上就是社会责任与权利的不对称。在改革过程中,制度外部性问题要解决的主要是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分配制度变革所带来的新增利益的问题:一是 “搭便车”———即为改革付出努力的人不能获得相应的全部报酬;二是“牺牲者”———即在改革中某些人承担了别人应该承担的成本。前一种情况使改革缺乏动力,后一种情况使改革增加阻力。
  科技外部性是一个尚未被人使用的概念,但客观上已经普遍存在。它大致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成果是一种外部性很强的公共物品,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会导致这种产品的供给不足;第二,科技进步往往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项成果的推广应用能够为其他成果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开辟道路;第三,网络自身的系统性、网络内部信息流及物流的交互性和网络基础设施长期垄断性所导致的网络经济的外部性。
[编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8 21:33:25
谢谢!!!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6 21:26:48
谢谢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