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58 发表于 2020-5-14 14:56 
“细看了上面的图,总效用也有一段水平的部分。这也是对“增加一单位数量引起的效用的变化”的误解。
只 ...
边际效用定义造成的误解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以上定义摘录于梁小民《西方经济学》。
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以上定义摘录于高鸿业《微观经济学》。
边际效用(MU)指消费者在所有其它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个单位某商品的消费使总效用的增加量。
以上定义摘录于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
以上三个边际效用的定义大同小异。
边际效用的定义被误解为:在数量n处,增加一单位数量达到n+1,这一单位数量(n+1-n)引起的总效用增量(Un+1-Un)。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有如下的效用边际效用数据(数量是巧克力的消费量):
数量 效用 边际效用 效用差(笔者加)
0 0 0 ——
1 30 30 30
2 50 20 20
3 60 10 10
4 60 0 0
5 50 -10 -10
以上数据是边际效用概念被误解的实证。
误解主要是对“一单位”的误解。
这个“一单位”其实是比出来的,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MU=ΔU/ΔX
MU=dU/dX
因为一般情况假设效用曲线、边际效用曲线是连续的,“一单位”的得出是从这个公式:MU=dU/dX。也就是说用效用的微变化除以数量的微变化,得出结果后将分母化为“一单位”。“一单位”不是在某一数量增加一个单位数量(例如从1增加到2)的意义。
边际效用的“一单位”的获得用的是除法而不是加法,是用除法获得“一单位”,而不是在某数量增加“一单位(数量)”。
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方法》中有:
在经济学中“边际”表示导数,边际效用就是效用的导数。MU=∂u(x1,x2)/∂x1。
这个边际效用的定义非常准确(假设效用函数、边际效用函数是连续函数)。
边际效用最准确的理解就是效用的导数。
MU=dU/dX。
这样定义边际效用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即使用离散数据表示效用、边际效用的值,也要记住:效用函数、边际效用函数是连续函数。要以连续函数为条件,计算效用、边际效用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