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272 12
2006-04-17
<FONT size=3>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庸俗经济学的伪概念,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 <BR><BR>学习时报刊登方栓喜的文章“不应误读理性经济人假设”,极力为所谓的理性经济人的伪概念进行辩护,甚至企图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批判如下: <BR><BR>“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个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这是被马克思一再批判的西方庸俗经济学的最基本的一个概念。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揭示的是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剥削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运动的本质。庸俗经济学研究资本家如何赚钱。资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理性经济人就是资本的人格化: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资本的神秘的自行增殖能力和抽象的理性经济人概念都是为了掩盖对剩余价值的剥削的。 <BR><BR>“没有理性经济人假设就不能认识经济规律,也不可能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经济政策。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具有分析力的重要标志,没有这个假设,就不可能具有分析力。” <BR><BR>恰恰相反,理性经济人假设正是掩盖真正的经济本质规律的,因此,要研究经济规律,认识经济规律,正是必须抛开所谓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所谓现代经济学就是哈美派所极力推崇的西方庸俗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确实是庸俗经济学的重要的不做分析的工具,怎么能成为“具有分析力的重要标志”呢?没有这个假设,马克思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凭借这个假设,庸俗经济学就可以不做深入分析,只需进行表面的演绎(右派把这个叫做分析,把表面的公式演绎叫做具有分析力,其实,只是为资本主义辩护得圆满一点,悬乎一点,什么本质的东西都揭示不出来)。理性经济人假设不过是这种演绎的假设前提罢了。 <BR><BR>“用理性经济人这个假设来分析经济问题,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是主张人人自私的。而是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建立足够防范坏人的体制机制,这样的一种体制机制如果比较完善的话,它就主要不依赖于人的道德水准。” <BR><BR>假设是演绎的前提,不是用来分析经济问题的,而是先入为主地提出一种主张: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右派公开承认这一点,在这里又何必遮遮掩掩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不依赖社会主义的道德,真的能建设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来吗?这不纯粹是骗人的鬼话吗? <BR><BR>“马克思在分析经济社会问题中也这样说,人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这里说的阶级斗争与阶级的利益有关,和经济人的概念毫不沾边。无产阶级当然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但它的地位决定了必须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它自己,因此无产阶级必然是最大公无私的阶级,也因此无产阶级所代表的利益必然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和资产阶级惟利是图,为一己的利益而奋斗完全不同。 <BR><BR>“不能简单地制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立。把现有有用的,反映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贴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标签。这样的话,就会降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力和洞察力,造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停滞和倒退。” <BR><BR>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一再批判的庸俗经济学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源头,马克思自己就把自己的学说明显地和西方经济学对立起来,资本论的另一个名称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种对立当然不是简单的,而是全面的对立,但决不是今天谁制造的。所谓“有用的”经济学规律,本来就是庸俗经济学的所谓规律,就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东西,不用谁给贴标签。把庸俗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混同起来,当然不会提高马克思主义,而只会“降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力和洞察力,造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停滞和倒退”,今天的某些事实不是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吗? <BR><BR>“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一种简单的理论说教,主要目的在于反映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性。不能把它降低到道德学说的层次上,不能把它降低到一种空想的层次上。” <BR><BR>有一个经济学精英的著名论断是,经济学不讲道德。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一定的道德不能不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和资本主义经济相联系的道德是自由竞争的赚钱的道德,资本剥削剩余价值是天经地义的,不是不道德的,不过需要经济学掩盖一下而已。为了掩盖这一点,经济学发明了许多理论,经济学不讲道德就是这样的理论之一,讲经济学不要把道德扯进来,无非是遮掩自己道德的堕落罢了。西方经济学就是这样的对资本主义阿谀奉承的不讲道德的经济学。 <BR><BR>马克思主义当然不是道德说教,但共产主义道德深深植根于对马克思揭示的经济规律的认识之上。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是基础,无产阶级的道德建立在认识这个规律的基础之上,资产阶级的道德建立在掩盖这个规律的基础之上。经济规律并不是离开道德就更纯粹,道德也不是比经济学的层次更低。庸俗经济学并不更实在,马克思主义也丝毫不是什么道德的空想。它们只不过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格格不入的理论而已。 <BR><BR>“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一个僵化和封闭的体系,是可以容纳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研究精华的。现在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有更加宽广的理论视野。” <BR><BR>马克思主义当然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但开放不是包容西方经济学,正象我们的改革开放不等于包容性开放一样。一切健康的开放都不包容丑恶!性堕落再包装也不是爱情,丑恶再包装也不是“精华”,马克思主义要发展,也不能“宽广”到西方庸俗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去。那不是发展,那是上圈套。           </FON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18 13:07:00
建议你多读些书,多思考,多比较一下经济学史上的不同观点的细致差异,不要再做这种早已经老掉牙又很无聊又浅薄的讨论了,没有任何益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8 18:19:00

没了对剩余的追逐,人类便永远只是在温饱线上搞分配,丰年谷贱伤农,歉年易子而食,这是计划经济早已经证明过的结果。

把公平分配一切的生产剩余的方法寄希望于某个所谓客观规律下的有人执行的计划,本来就是一种愚蠢的幻想。人类无论先天与后天必然注定了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客观规律里研究一切都必须具备的事物同质的基本假设,并不普遍适用于如何解释人的需求和相应的供给,研究如何实现增长。一旦把手段明细化来适应这条规律,则比没有他的时候更浪费资源。而这种所谓规律最危险之处在于,在他没有完善自我的时候,就阻止了人未知潜能的自我完善,阻止了一切我们所未曾预料的有利的对生产力的发展模式。

而马克思是默认这一条假设的,把各种的无产都归纳于一个阶级立场,这是一种企图以懒惰的思维方式把一切社会不公都归咎于社会的粗暴和自负的态度。他甚至认为人类不仅能认识这个似乎在思想上给予彻底安慰的规律,并能顺应他趋吉避凶,因此按照马克思的理想,一个理论要做到解放全人类,则必定先要把生产力发展到每个人都可以独立生存的“高度发达阶段(即资源不稀缺)”,否则就不能免于依附于社会上那些不能照顾每个人其切身利益的次优分配方案,而这样一个理想前提,必然是任何正统经济学家都不敢染指的空中楼阁,在这个设想下,只能诞生出如十字军般的自负。

历史证明,道德定义的范畴在不断变小,其作用的范畴在减小,这是因为与不断发展的社会总生产力相比,个人的作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小,越不需要损人利己来实现需求。而道德作为对基本权利的保障和经济秩序的维持,本身就理应脱离一切经济形式和生产力水平存在。

马克思把道德作为上层建筑讨论,本身就是对道德的最轻蔑藐视。西方经济学不谈道德,是因为无论在计划与市场经济下,道德都是脱离于投入生产消费等等经济环节而必须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予以保护的。这一点的成果已经在文艺复兴时期深入人心并得到持续坚定的保护。马克思自相矛盾之处在于,他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经由高度发达的物质经济基础,才到达道德可以存在并加以建设的水平,而事实上,在一个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下,道德的作用甚至更重要。而把道德剔除出基础水平,其实正是默许一种理性自负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搞生产建设,而把一切谨慎的温和的道德都置之度外。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下,现实中存在着机会均等,存在着非营利性的经济活动,存在着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而恰恰是在把道德当成空中楼阁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既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后的精神文明,也无法避免衰败后的自私自利,只是产生了准军事式的生产计划(列宁时代)和易子而食的悲哀(3年饥荒),论道德堕落,没有人不会从桑巴特的例子上发现马克思的理性自负思想启示了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思潮(排犹主义)。当试图把一切的不公和不道德都归纳于一条客观规律,归咎于一种形式上时,毫无疑问会给了所有不理性的人绝对的为所欲为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借由共同憎恨一个对象(与他彻底对立),而获得的。于是这种思想就把一切不理性的,无耻纵欲的人联合在一起,共同的把道德风险越来越多转嫁到其他集团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现在走的是外需导向的路。当一个经济思想虚伪的否认人性自私的时候,其实只是把每个人的自私集合到一起向外投射,好像你不允许说个人与个人之间其实只有利益的时候,却大言不惭的声言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甚至社团与社团之间,只有利益关系的存在。历史上的德国,正在逐步重现,这也是欧盟在早几年就在亚洲提出的一个担忧。

绝对的对立,是自取灭亡的。借用李零教授的一句话,敌人吃饭不吃屎,你总不能吃屎不吃饭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8 18:23:3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8 21:59:00

感觉楼主完全是生活在自己幻想中的乌托邦社会中,与社会现实完全脱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9 22:21:00

这个问题都已经被谈烂了,老有人攻击,我也攻击过,现在想想挺幼稚。实事求是的讲,现在经济社会中的人有几个不是自私的,当然只是说这一阶段,也是具备唯物史观的,那只要是这样,人家在这个即使只有一半正确的基础上的理论模型也能用来解决问题,而且为实践所证明可以。资本论揭示的是本质,不过其对于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分娩好象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我个人从不怀疑集体经济的某一时期的来临,但不是现在。当然其意识形态里的有些个东西不可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9 23:17:00
以下是引用Sagamore在2006-4-18 18:19:00的发言:

没了对剩余的追逐,人类便永远只是在温饱线上搞分配,丰年谷贱伤农,歉年易子而食,这是计划经济早已经证明过的结果。

把公平分配一切的生产剩余的方法寄希望于某个所谓客观规律下的有人执行的计划,本来就是一种愚蠢的幻想。人类无论先天与后天必然注定了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客观规律里研究一切都必须具备的事物同质的基本假设,并不普遍适用于如何解释人的需求和相应的供给,研究如何实现增长。一旦把手段明细化来适应这条规律,则比没有他的时候更浪费资源。而这种所谓规律最危险之处在于,在他没有完善自我的时候,就阻止了人未知潜能的自我完善,阻止了一切我们所未曾预料的有利的对生产力的发展模式。

而马克思是默认这一条假设的,把各种的无产都归纳于一个阶级立场,这是一种企图以懒惰的思维方式把一切社会不公都归咎于社会的粗暴和自负的态度。他甚至认为人类不仅能认识这个似乎在思想上给予彻底安慰的规律,并能顺应他趋吉避凶,因此按照马克思的理想,一个理论要做到解放全人类,则必定先要把生产力发展到每个人都可以独立生存的“高度发达阶段(即资源不稀缺)”,否则就不能免于依附于社会上那些不能照顾每个人其切身利益的次优分配方案,而这样一个理想前提,必然是任何正统经济学家都不敢染指的空中楼阁,在这个设想下,只能诞生出如十字军般的自负。

历史证明,道德定义的范畴在不断变小,其作用的范畴在减小,这是因为与不断发展的社会总生产力相比,个人的作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小,越不需要损人利己来实现需求。而道德作为对基本权利的保障和经济秩序的维持,本身就理应脱离一切经济形式和生产力水平存在。

马克思把道德作为上层建筑讨论,本身就是对道德的最轻蔑藐视。西方经济学不谈道德,是因为无论在计划与市场经济下,道德都是脱离于投入生产消费等等经济环节而必须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予以保护的。这一点的成果已经在文艺复兴时期深入人心并得到持续坚定的保护。马克思自相矛盾之处在于,他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经由高度发达的物质经济基础,才到达道德可以存在并加以建设的水平,而事实上,在一个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下,道德的作用甚至更重要。而把道德剔除出基础水平,其实正是默许一种理性自负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搞生产建设,而把一切谨慎的温和的道德都置之度外。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下,现实中存在着机会均等,存在着非营利性的经济活动,存在着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而恰恰是在把道德当成空中楼阁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既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后的精神文明,也无法避免衰败后的自私自利,只是产生了准军事式的生产计划(列宁时代)和易子而食的悲哀(3年饥荒),论道德堕落,没有人不会从桑巴特的例子上发现马克思的理性自负思想启示了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思潮(排犹主义)。当试图把一切的不公和不道德都归纳于一条客观规律,归咎于一种形式上时,毫无疑问会给了所有不理性的人绝对的为所欲为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借由共同憎恨一个对象(与他彻底对立),而获得的。于是这种思想就把一切不理性的,无耻纵欲的人联合在一起,共同的把道德风险越来越多转嫁到其他集团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现在走的是外需导向的路。当一个经济思想虚伪的否认人性自私的时候,其实只是把每个人的自私集合到一起向外投射,好像你不允许说个人与个人之间其实只有利益的时候,却大言不惭的声言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甚至社团与社团之间,只有利益关系的存在。历史上的德国,正在逐步重现,这也是欧盟在早几年就在亚洲提出的一个担忧。

绝对的对立,是自取灭亡的。借用李零教授的一句话,敌人吃饭不吃屎,你总不能吃屎不吃饭吧?


说的好啊。尤其是最后一句,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