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好问题,刚才拿数据试了一下,做几点说明
1,用的EVIEWS 6,数据是经过季节调整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房屋销售面积
2,两个序列在(N,1,1)的情况下都是I(1)序列
3,VAR显示应当服从2阶滞后
3,建立VEC,选择有截距、无线性趋势(第二种),结果显示有一个协整关系,但是当选择其他类型是(1、3、4、5)则显示有两个协整或不存在协整关系。从理论上来说,不可能有两个协整,因为只有两个变量,协整数要小于变量数。因此选择第二种假设是合理的。
4、估计出VEC后,在VIEW菜单的滞后阶数选项中选择GRANGER TESTING/BLOCK EXOGENEITY WALD TEST(这个功能以前还真没注意-_-|||),就可以卡看到基于vec的因果检验了,注意此处的检验是对短期因果的检验。长期关系要看协整方程。
5、协整方程的检验在建立协整模型的对话框的第三个选项卡中,此处可以增加对协整系数进行约束
6、协整方程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存在长期关系,但这个关系不意味因果,因果要看调整系数是否显著(以前看论文是这样处理)
7、注意有一个现象,就是比如VAR是2阶滞后,但是建立VEC时也按2阶建,然后检验时发现有些情况下也存在比如2两个协整关系,然后再建立协整模型的对话框中选择rank of ce 为2,结果显示无法估计,为什么?显然软件只关心你的协整数是否正确,对滞后不关心。
8、在增加了一个I(1)的变量后,从新估计模型,发现同样在第二种假设下可以存在两个协整,这时再建立VEC,选择rank of ce 为2,模型可估计,这说明,即便有时协整检验显示协整数等于变量数,模型估计也服从最基本的原则——协整数小于变量数,二者同时表明错误的假设选择会导致错误的模型估计。另外这个三变量VAR模型虽然显示是2阶滞后,但是VEC建模时,1阶滞后模型和2阶滞后都可建模,所以这个滞后的问题貌似不紧要。——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还应当是1阶滞后的。
9、rank of ce 的选择根据J-J检验的结果而定,虽然JJ检验会列出所有协整(N-1个)关系的系数,但实际上只能用检验结果规定的那个,比如检验说有两个CE,那就不能用包含全部三个变量的那个协整关系——这一点很多教材都没特意强调,只是在言语中模糊的表述了这个意思,又在例子中刻意使用了这样选择——而这恰好是EG两步法存在的问题(EG法下肯定都倾向于用包含全部变量的那个协整方程,因为这个方程的误差项是平稳的,EG法没有理由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