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你指一条路:
交换的存在,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就是社会分工。
当然这种社会分工的程度和范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是不同的。
在人类社会的最初,这种分工是偶然的,并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比如在原始部落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
这种在原始社会的社会分工的基础,也并不是以专门化的知识实践积累为前提,而是以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和人的身体素质条件为基本的依据。
但是,存在了一个基本的原理,当然这个原理对于当今,以至以后的社会形态,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的共产主义,都是适用的原理,就是社会分工可以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生产可以成为链条式的、网状的、循环往复式的、连续的过程。如果没有社会分工,那么连续式的生产是不可想象的。
同时,社会分工是专业知识积累的前提和必然结果,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前进的重要途径。
最后,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相当于生产工具的创新一样,新的社会分工,标志了具体劳动的质变过程,即新的产品出现,达到了新的劳动水平。
那么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因此交换成为必然,这是跨越阶级、跨越历史时空的社会现象,不是社会形态的标志。也必然会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证明了这一点。
交换,使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既对立,又统一,使整个社会融合为一体,生产之间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状态,是一个有机的体系。
当然,商品现象是一种高度发达的交换经济,在人类的最初,尚不是这种状态,而是偶然的行为,但同时,当代发达的商品经济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越来越密切,时时刻刻都会影响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即整体性加强了,而不是减弱了。
人类社会在最初就有交换现象,也阐明了,这是一种规律,就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在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体现,就是系统性中的个体性和整体性的对立和统一。
在交换的过程中,互通有无还仅仅是一种微观上的表面的现象,更深刻的道理,就是效率性和公平性的对立统一过程。
微观上竞争,导致技术、管理的发展;微观上的发展,引起宏观上的进步。同时宏观上的进步既是微观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微观新发展的前提。
交换就是实现微观竞争和宏观发展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它与当代的计划相结合,更加表现出了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