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经济学的重大改造。经济学向社会科学其它领域进行全面扩张,从而使许多经济学的许多数学模型、经济定律、经济规律可以顺利地拓展延伸到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即实现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化”。然而,目前的经济学本身存在若干重大缺陷,严重制约着经济学向社会科学其它领域的扩张,只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重大改造。
1、将“主观价值论”改造成为“客观价值论”。
目前的经济学完全建立在“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之上,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经济学要解决的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人类怎样才能更快乐,更幸福,更好地满足欲望?”;满足人的欲望的手段,叫"资源";欲望人人有,而且是无穷大;而资源是稀缺的,满足欲望的手段没有那么多,所以,痛苦是必然的。边际分析是经济学中一种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的科学分析方法,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主观心理现象的边际分析:边际效用的递减被看作是某种主观心理现象的递减,看作是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值的递减;看作是人对物品的欲望强度或主观需求强度的递减;看作是人的享乐程度的递减;看作是人的主观感觉或主观情感强度的递减以及需求动机量的递减,劳动过程被看作是一种主观负效用的形成与增长过程。由于欲望、幸福、痛苦、主观评价值、主观情感强度、享乐程度、需求动机量、主观负效用等主观参数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标准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与随意性,而且没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因此经济学被人们认为是主观虚构的、庸俗的理论。事实上,人类所有形式的主观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于某种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统一价值论”与“数理情感学”认为:人类的各种主观情感(欲望、幸福、痛苦等)在本质上都是人脑对于客观价值的主观反映,都是为了引导人类如何正确地识别价值、表达价值、计算价值、消费价值和创造价值;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感以价值为基础,情感的变化在根本上取决于价值的变化;情感与价值存在着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对应关系;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情感的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即情感强度第一定律);情感表达、情感识别、情感计算、情感体验在本质上分别代表着价值表达、价值识别、价值计算与价值消费;主观心理的边际效用规律实际上就是客观价值的边际效用规律的表现形式;等等。通过如上的理论观点,就可以把唯心主义的“主观价值观”改造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价值论”。只有这样,才能把经济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