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将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其它领域的价值概念体系统一起来。一是从能量角度定义“价值”概念。价值理论的许多矛盾与争论,在根本上起源于价值的不同定义,起源于人们对于价值概念的不同理解。从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角度定义价值为“广义有序化能量”,可以把价值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使之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客观性和公理性,从而使价值理论普遍存在的模糊性、主观性和歧义性自然而然地得到化解,使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其它领域之间存在的基本隔阂得以消除。
二是把使用价值分解为“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两个分量。即任何事物的使用价值等于其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之差,其中,功能价值遵循“边际效用下降规律”,而耗散价值相对稳定。对于不稀缺的自然资源,人总是会将其使用量或使用规模提高到最大限度,从而使其功能价值降低到与耗散价值完全相等,因此其使用价值为零。事物越稀缺,其功能价值就越大,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的差值就越大,因此其使用价值就越大。
三是重新定义“劳动价值”。
所谓“劳动”就是能够产生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而任何劳动都需要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来补偿其劳动耗费量,否则就会产生劳动能力的萎缩与消亡,要想使“劳动”能够产生价值的增长,就必须使“劳动”所产生的劳动价值大于它所补偿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劳动价值就是“劳动者在劳动与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它与使用价值一样是具体的,属于相同的范畴,它来源于使用价值,又服务于使用价值,它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劳动力”这种特殊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它与使用价值具有完全相同的度量单位,劳动价值可以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进行度量。
四是揭示使用价值、劳动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用价值(包括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潜能与劳动价值都是价值的具体形态,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互为前提,劳动价值不再是“抽象的”,劳动价值的形成过程是:劳动者在消费过程中通过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劳动潜能;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将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并将其凝聚于产品之中。简而言之,价值的循环运行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消费阶段(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阶段(劳动潜能→劳动价值)、生产阶段(劳动价值→使用价值)。如果没有新信息的注入,也没有旧信息的流失,那么,这三个基本阶段,价值量既不会产生价值的增值,也不会产生价值的减值;如果存在新信息的注入,那么,这三个基本阶段都会产生价值的增值。
五是揭示价值的真正源泉。传统的观点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没有任何人对于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事实上,信息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研究表明:信息的本质就是“消除不确定性”,而“消除不确定性”等同于“提高有序性”,“提高有序性”就是“提高功能有序性”,“提高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价值量”。由此可见,价值的增长完全来源于信息,即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信息的产生只有两个基本途径:生物进化和人类劳动。由于生物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产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类劳动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于是,“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价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