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赞同楼主以及版主赫赫铭儿的观点,你们说的有道理。
我们不考虑价值转型问题,一考虑这个问题,什么东西的价格都有可能偏离价值,在不考虑这个问题的前提下:
马克思认为 (1)商品价格P = 机器折旧 + 劳动者工资 + 利润;
(2)机器折旧 = 机器转移进商品中的价值;
(3)劳动者工资 + 利润 =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那么疑问也就来了,为什么“机器折旧 = 机器转移进商品中的价值”成立?
马克思认为机器是死的东西,所以它只能转移价值。
但这显然不能够回答问题,马克思只是认为机器在生产商品时的价值贡献必须等于它的折旧额,并没有真正给出解释,以上那句话并非是对其的解释。
但是,马克思又认为生产该商品的劳动者的价值贡献值要大于他们的工资,等于利润加工资。
这样问题就来了:
机器难道不是上一个厂的劳动者制造的么?为什么在评定这个厂的商品价值时,只将利润的创造归功于这个厂的劳动者,而丝毫不顾及上一个厂的劳动者呢?
我们从马克思的实际做法上总结出了他的行事原则:
机器经过市场交换后,其价值就是价格,但劳动力经过市场交换后,其价值(非自身价值)与价格却不等。
为什么会这样?
可能是马克思认为:
只有劳动力才能区分其自身价值及所创造的价值,机器却不可能做这样的区分。
但为什么呢?
我在这里想给出另一个方案:
机器也可以做这样的区分,市场价格只等于它本身的价值,但不等于机器所能创造的价值,机器也是由很多劳动者制造的嘛,考虑“机器所创造的价值”这个概念也不为过。
所以,我们的新体系是这样的:
------------------------------------------------------------------------------
消费性商品价格P = 机器折旧 + 劳动者工资 + 利润
利润 = 利润A + 利润B
机器所创造的价值 = 机器折旧 + 利润A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 劳动者工资 + 利润B
消费性商品价格P = 消费性商品价值J
故:消费性商品价值J = 机器所创造的价值 +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而 机器所创造的价值 = 上个厂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 上上个厂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 ......
故:消费性商品价值J =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 上个厂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 上上个厂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 ......
------------------------------------------------------------------------------
这个链接里有更详细的论述: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06139-1-1.html
以上的:
------------------------------------------------------------------------------
利润 = 利润A + 利润B
机器所创造的价值 = 机器折旧 + 利润A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 劳动者工资 + 利润B
------------------------------------------------------------------------------
与版主赫赫铭儿的观点“只有劳动力和机器(或工具)——二者共同组成的“劳动”,才能创造出社会财富的价值”有些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