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价值交换是商品交换的绝对现象
——兼谈以运动的生产力观点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的。以运动的生产力观点看,我们就会发现新的重要结论,这就是:不等价值交换不单是商品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它还是商品经济社会商品交换的绝对现象。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结论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义并没有申明的一点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动态的结论,我们不应从静态静止的角度认识它。换言之,在理解“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这个定义时,我们不能以静态的思维去认识,而必须将之摆到动态的社会现实背景中去。
上述意思抽象出来的观点是:要用运动的生产力观点,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以运动的生产力观点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们会发现一些很重要的新内涵,可重新认识和理解一些现象。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据此推理,商品的价值量,它所体现的社会必要时间也是动态变化的。
二是价值规律应理解为:商品交换时的价格,是以交换时而不是生产时(称为“即期”)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值交换。这种以商品的“即期”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关系,是商品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
三是这种以“即期”而不是商品生产时的价值为基础实现的交换关系,抽象出来的结论是:不等价值交换是商品交换的绝对现象。“供求关系”的本质,应是建立于这个关系当中,“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就成为了商品交换的普遍现象与必然现象。
四是微观经济体商品交换的基础、本质与过程,体现着“不等价值交换”的全部内涵。
五是当今国际贸易的商品交换,其基础、本质与过程,“放大”体现着两个以国家为单位的商品生产者“不等价值交换”的全部内涵。
六是不等价值交换作为商品交换中的绝对现象,它决定了现实社会的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必然存在运动的方向”,也就是说,价值规律不但存在正向运动,也存在逆向运动。
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就是这种动态的交换关系所引起的。战争、技术进步、人口变化等因素,推动着“不等价值交换关系”的变化。前者,是由价值规律正向运动,后者是由价值规律逆向动作所产生的。
八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必然向前发展,决定了价值规律的逆向运动是商品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
九是不等价值交换作为商品交换的绝对现象,决定了人类对商品经济社会生产与交换全过程进行“调节”“干预”的绝对性。
十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对市场的干预,从被动到主动;社会主义社会选择“计划的商品经济”后又转到“完全的市场经济”,体现了人类对商品经济社会交换关系中价值规律运动的理解和驾驭过程。这个过程反过来证明了,人类一直主导着社会形态的运动变化。
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showblog.jspe?site_id=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