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歧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比如说刚刚回重庆的坐车经历。因为是私家商务车,其实也就是黑车,不像站台大巴有公开统一的售价,黑车因为逃脱了许多税收成本,所以售价自然比站台售价低出一大截,但是相对来说,黑车的售价是不公开的。针对乘客一般是分离的特征,因此有不同的售价。记得对我说的价格是110元,我知道站台的价格是130元,于是还价100元,成交。到给车费的时候我便好奇地留意周围的人,旁边的一位只给了80,另外有对父子的单价是90,还有一家三口的单价110。此时价格才公开,但毕竟是之前就讲好的价格大家都没再争议。
细想一下,价格歧视之所以存在,不是书本上所谓的需求弹性不同,毕竟车上的每个人都是准备当天抵达重庆的。首先,很大的理由是我等乘客的分离性,价格有这样的特点,凡是一起议价的,比如那对父子,比如那一家三口,在他们内部价格是一样的;其次,对于黑车讨价还价是必然的,价格的高低则是源于我等乘客的心理预期以及信息掌握度,我之所以还价100,主要是考虑到站台售票的价格,觉得30元是一个合理的税收差价,另外,之前又没有坐黑车的经历,不知道里面的价格底线;最后,对于价格底线,有这样的区分,直接联系车主的价格是90元;如果是在售票站等其他地方有人引进的话,那么引进的人的提成是10元,于是此类乘客的单价底线将高出10元;老顾客可以在90元的基础上再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