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605 22
2010-08-22
不同事物之间所以有区别在于其质, 因此,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质,是区别事物,进而分析事物的关键。有些事物的质,因其存在的方式比较感性,所以认识起来比较直观和简单。比如石头和木头,再比如杯子和桌子等等这些东西,不论是自然界业已存在的东西,还是通过人的劳动才会有的东西,这些东西要么因为其物质构成不一样,要么因为其用途不一样,因其比较直观或者比较符合人的经验,所以他们的质还是比较容易认识和认同的。但是,有的事物的质,因其存在不是直接的,而是必须通过理性思维才能发现的,所以,人们认知和认同起来就产生了麻烦,比如马克思经济学中所阐述的价值。
在阐述价值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当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去考察他时,他是一个男人,又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丈夫,又是一个教师,又是一个校长,还是一个消费者等等等。大家看,同一个人身上聚集了这么多不同的身份,用逻辑的语言说,同一个人身上聚集了不同的规定性。而这些不同的规定性体现着这个人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当我们从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就体现出不同的规定,因而也就体现出不同的质。当我们考察这个人与他孩子的关系的时候,我们说,这个人是父亲;当我们考察这个人同他妻子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说,这个人是丈夫。尽管是同一个人,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他的身份、他的质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说,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他代表着不同的事物。而我们不会在考察这个人与儿子的关系时,赋予他以丈夫的规定性,也不会在考察他与妻子的关系时,赋予这个人以父亲的规定性。父亲和丈夫是两种完全不同质的规定性,体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
接下来,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商品的规定性。一件商品,从现象上看,它可能是自然界存在的东西,也可能是人的劳动产品。不论是自然界存在的东西,还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由于其对人的用途或者说效用不一样,因而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它既可以体现为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也可以体现为同质但不同量的使用价值。一件衣服的使用价值不同于一块抹布的使用价值,而同样一本书,对于某些人群的使用价值也不同于对于另外一些人群的使用价值。前者代表不同质的效用,后者代表不同程度的量的效用。
具有同样使用价值的东西,可以是普通的产品和消费品,而不是商品。衣服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它并不总是商品。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是使商品成为商品的规定性。按照上面我们举的例子,当我们考察那个人与他儿子的关系时,父亲才是他的质的规定性,而其他的规定性,诸如丈夫、教师、校长等等,在我们现在考察的这个既定的关系面前,他们都不是本质的规定性。使用价值对于商品而言正是这种情况,在我们考察的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面前,使用价值看来不是商品本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使用价值不是商品在经济上的质。商品在经济上的质,按照马克思的阐述,就是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所有的商品生产者而言,他是在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载体,一种形式。对他们而言,使用价值却是非使用价值。由此看来,商品的本质规定是非使用价值。即它既不是这种使用价值,也不是那种使用价值,同时,它既可以是这种使用价值,也可以是那种使用价值,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价值!价值是无规定性的东西,因此,它没有直接的、直观的、感性的存在。价值的这种无规定性来自于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特殊的经济联系,在这种特殊的经济联系中,使用价值成为无关紧要的规定性,成为形式,这种特殊的经济联系使得使用价值扬弃了自身,使得价值范畴得以出现,得以成为现实存在的,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力量。价值是扬弃了规定性而来的无规定性的东西,这种扬弃的结果不是虚无,因其是规定性之扬弃,所以,价值就是被规定了的虚无、就是被规定了的否定。而规定它的就是使用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那种特殊的经济联系。
因此,有必要来考察一下这种特殊经济联系。
价值范畴的出现,不是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的任何物质,不论是作为物质生产条件出现的,还是作为物质生产的辅助工具或者原材料出现的,都不能使产品变成商品,因此,他们都不是价值,都不是价值的来源。价值范畴的出现来自于人类特殊的经济存在方式和由此决定的经济活动方式,这种特殊的经济存在方式就是社会分工,这种特殊的经济活动方式就是商品交换。正是人类的这种特殊的经济存在,才导致了人们的活动与自身产生了对立,而人的活动,在商品形成的诸多要素中,就只有是人的劳动。这就是说,人们通过自己的这种特殊的活动方式,产生了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因此,一方面,这就决定了价值只能来自于人的劳动;另一方面,人的这种劳动的对立又使得劳动分裂为具体劳动和同一的一般劳动。而作为规定性的具体劳动产生了使用价值,是形式和现象;作为无规定性的一般劳动产生了价值,是内容和本质。一个是事物的外表,一个是事物的内在。




(本文曾发表于“马克思主义者在线http://208.89.218.106/~free919/cgi-bin/bbs/ccb/index.cg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22 23:49:15
价值范畴的出现,不是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的任何物质,不论是作为物质生产条件出现的,还是作为物质生产的辅助工具或者原材料出现的,都不能使产品变成商品,因此,他们都不是价值,都不是价值的来源。价值范畴的出现来自于人类特殊的经济存在方式和由此决定的经济活动方式,这种特殊的经济存在方式就是社会分工,这种特殊的经济活动方式就是商品交换。正是人类的这种特殊的经济存在,才导致了人们的活动与自身产生了对立,而人的活动,在商品形成的诸多要素中,就只有是人的劳动。这就是说,人们通过自己的这种特殊的活动方式,产生了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因此,一方面,这就决定了价值只能来自于人的劳动;另一方面,人的这种劳动的对立又使得劳动分裂为具体劳动和同一的一般劳动。而作为规定性的具体劳动产生了使用价值,是形式和现象;作为无规定性的一般劳动产生了价值,是内容和本质。一个是事物的外表,一个是事物的内在。

第一、将商品的两重性的关系,演化为商品的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可能是一个思想上的解放。

第二、“在商品形成的诸多要素中,就只有是人的劳动。这就是说,人们通过自己的这种特殊的活动方式,产生了价值这个经济范畴”,仍旧坚持书本上的经典论述,脱离时代内容,不对今天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实际给予具体剖析,又与第一条的思想渐行渐远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3 00:05:23
“属性”这个概念是一个始终依附于实体的、具有实质内容的、可以直接观察和考量的科学范畴。

比如,:“鸭嘴兽”,就具有“两重属性”,即具有禽类的卵生属性,有同时具有哺乳动物类的属性。:“鸭嘴兽”这两种属性都是“始终依附于实体的、具有实质内容的、可以直接观察和考量的”。

商品的两重属性,其实并不具有科学意义上的“两重属性”。某件商品,即便碾成粉末,也找不出“价值原子”,即找不出“劳动原子”。因为,劳动并不是商品的“本源”。马克思也说过,即便是劳动的产品,也不一定就是商品。商品除了应当是劳动意义上的产品或成果之外,还需要经过交换,或是为了交换而存在的劳动产品或劳动成果。

交换、交换、还是交换。

交换形态是价值存在及现实运动的形式。离开交换形态,则无从考察价值及其“量”的变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3 00:39:34
马克思说商品具有两重属性。使用价值这一属性,人们非常熟悉,西方经济学也研究得比较透彻;但价值作为另一个属性,总是费尽了人们的脑筋。在“质”的规定性方面,总是要在抽象的概念上予以把握;在“量”的限定性方面,总是要在“平均”或“必要”的范畴上予以把握。何谓:“平均”?何谓:“必要”?

劳动的强度和熟练程度,有如何做到“量化”?人类(不分种族、不分男女、不分文化程度、不分年龄、不分心理状态。总之,不加以分类的话,就是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了)的劳动的强度、劳动的熟练程度,有没有物理的、生理的、化学的、神经医学的这种定量标准吗?至少,条件并不充分。

(1)同一劳动耗费在两个不同的商品中,其表现出来的价值量是相等的;

(2)两个不同的商品若交换价值是相等的,其表现出来的价值量是也相等的。

中国工人的八亿件衬衫=美国工人的一架波音客机。价值量是相等的,因为生产这二者,人类耗费了同一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相等的。但是,这仅仅存在于一种人们的抽象概念之中。

假设:

既然二者都是人类的无差别劳动的凝结,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上是相等的。那么,生产八亿件衬衣的中国工人可以跑到美国去生产一架波音客机;生产一架波音客机的美国工人也可以跑到中国来生产八亿件衬衣.......。但是,事实上,这个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因为,在同一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完全可以做到生产一架波音客机的美国工人,却难以生产出来八亿件衬。反之亦然。

显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并不完全等价于价值的量,二者之间是存在着一个“量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3 00:42:13
这个“量差”,是什么?究竟怎么形成的?为此,赫赫铭儿网友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3 05:59:58
xiaxt 发表于 2010-8-23 00:39
假设:

既然二者都是人类的无差别劳动的凝结,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上是相等的。那么,生产八亿件衬衣的中国工人可以跑到美国去生产一架波音客机;生产一架波音客机的美国工人也可以跑到中国来生产八亿件衬衣.......。但是,事实上,这个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因为,在同一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完全可以做到生产一架波音客机的美国工人,却难以生产出来八亿件衬。反之亦然。

显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并不完全等价于价值的量,二者之间是存在着一个“量差”的。
中国用相当于能够生产出八亿件衬衣的劳动量(不是生产这八亿件衬衣的工人)放到美国去,就一定不能生产出一架波音客机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