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现状成因复杂,新农村建设步履艰难。
我们对中国农村发展的理解,要放在国家与农村关系的制度框架下来进行,中国和欧洲承重着不同的历史包袱,这种历史包袱成为两方面现代化的不同的起点,我们至今也并没有抖落掉自己的包袱。我们认为,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农村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变时期,传统乡村社会制度的常态是一种低发展水平的制度均衡,传统农村社会的解体正在发生,而解体的类型也丰富多彩。
“三农”问题确实具有十分的复杂性、困难性,任何单一之政策要解决“三农”问题都并非易事;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认识到“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新农村运动,其出发点与设想是好的,确实也能在某些方面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之状况,但其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有待时间之检验。要找准“三农”难题的症结,首先要认清“三农”--农民、农业、农村,在我国整个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在政权结构金字塔中,农民受基层政权的管辖列于该金字塔的底层,接受中央、省、地、县的层层领导;在产业结构金字塔中,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列于该金字塔的底层,接受第二、三产业的指导,并向它们付出剪刀差价值;在城乡社会结构金字塔中,农村是大、中、小城市及乡镇的最后供给地。总之,“三农”在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现代化社会转型中,是受动者,是被改变、被转型的对象。“三 农”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它在与周围环境交换活动时,必然处于被动和劣势。“三农”难题的产生和解决,极大程度上不取决于“三农”自身,而是有赖于国家宏观全局改革的成功。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认识和应对措施:
1、农民的医疗负担、教育负担仅靠增加财政投入,不进行国家医疗体制、教育体制改革,面对巨大的利益黑洞,不但解决不了农民的负担问题,反而会更加刺激相关行业的利润追逐,靠庞大的旧有体制、机制稀释农民的“国家补贴”。
2、现行国有土地政策、农非户口政策虽备受责问,但它们并未失去灵活性,并未影响城市化的有序推进。怎样在更大的程度上弱化相关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成分?怎样更好的发挥土地、户口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方向控制、顺序控制、进度控制、数量控制的积极作用?
3、几经减编却越来越大的乡镇机构在免除农业税后靠有限的国家转移支付资金将无法生存,村级管理人员也将“无米下锅”,义务教育有国补、教师工资有国补、农村五保有国补,可行政管理成本支付却杯水车薪,靠怎样的体制、机制保证农村政令畅通、政策落实、政体维护运行顺畅?
4、“农村集体经济”概念应归位于“股份化”,由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形成的经济存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没有顺势促成农民股份合作组织的形成。现实社会发展水平又要求必须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平等、公开、公正的现代组织运行机制不可能在疮痕累累的“旧集体”建制中产生。
5、农村党支部、村委会靠不同的产生机制形成,个发个令、争权推事的“内耗”状况怎样消除?农村民主到底怎样抵制家族意识、金钱引诱、恶人威胁?怎样改变农民表达诉求、主张利益的“上访”“聚众”方式,更多地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6、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农村经济被放活后,国家监管部门(公安、工商、税收、药监、文化、卫生、防疫、劳动、安全、)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经济活动守法和规?实现有效监管将要付出多大的行政司法成本?
7、新农村建设不是扶贫运动,不是福利配送,就我国国体而言谈不上欠账、反哺,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和农民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企业转制、工人下岗所涉及到的人口不在少数。怎样提高农民全局意识,避免怜人自怜,甚至不思进取、等靠要拿?
8、新农村建设的破题之举是加大农村基础市政设施建设,村村通油路、通电话、通电路的普遍开花到底需要多大的资金支撑?在人员稀少、生活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继续进行和村并镇、集中迁移是否更加符合长远发展规律。在大城市周边的发达农村是否继续彻底城市化进程?“十五”期间浙江省的成功推进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应成为标杆之作。
9、机关干部下乡、大学生插队无疑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个别成功事例也确实促进了一些乡村的积极变化。但是农村情况错综复杂,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农村年轻干部执政技巧的培养应成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首选。
10、“华西神话”是特别的年代、特别的地区、特别的人群、特别的机遇创造的,他们的创新精神、拼搏作风代表着全国农民的本质特征。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应也不可能复制若干个华西,用华西村少主吴协恩的话讲“华西村只有一个”。
11、世界上的其它国家,无论富裕的还是贫穷的,大多数人都有宗教信仰,苏联解体以后的俄罗斯到现在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去了教堂。我们呢?几千年来除了孔孟思想儒家学说没有任何宗教深入人心,但经过新文化运动和“文革”的洗礼也荡然无存。人没了信仰,也就没有了心灵束缚。于是,物欲横流,大部分人开始疯狂地追求物质利益,而且追求得是那样不择手段。“**功”现象的象征意义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人民特别是农民需要填充信仰真空。我们应当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应在农民的精神世界进行行之有效的系统重建,用法律、舆论手段和全新的鼓励、限制机制将“八荣八耻”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演化为人们新时期的行为准则。
12、近几年大部分农村地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呈弱化趋势,党员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比一般群众并无两样,同样处于贫困中的大多数农村党员能有多少钱、物可供贡献不言而喻。目前进行的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是什么?作为一个执政党的基本成员,对基层政权事务不具备实际的影响力,又得不到哪怕是一点点“机会优先”、“身份强调”、“政治预期”,怎能让他们无比光荣的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策已就,亿万农民激情涌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继续推进,随着体制改革的努力攻坚,依靠全国人民的伟大智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前进的道路上充满着危险和阻碍,尽管历史境遇如此之艰难和困苦,但是出人意料的惊喜还会像以往那样眷恋着我们的事业?
注:1、本文中所有数据均源自政府公开文件或政府传媒。注2、作者本人家乡北京市顺义区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2005年工业产值851亿,因北京城市东扩,被确定为现代制造业中心以及奥运项目场馆兴建,城市化进程惊人加速,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基本在城市化的框架内确定。(作者:陈汗)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