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个论坛里跟一个网友争论很久,主要围绕在我该不该如此‘冷漠’的看待当今中国的乱象。最后把当时的回帖整理汇总,放在下面,就当随想,毕竟不是个正经搞学术的。
所谓中国当今的乱想,就好像人的大便,不管曾经是如何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总有一部分会转化为这些污垢,简言之我觉得如今的乱象只是免不了的附带品,不会伤本动根。
跟同学聊天,我经常提及一个观点,即中国当今上层的那些人物不是傻瓜,他们其实都懂得,只是泱泱中华大地,芸芸龙之子女,附着两千多年封建文化,要下活这盘棋实在不易,短看三十年发展,走的是他国未走之路,很多事前人不曾想,不敢想,自己探寻,步步为营,在这个过程中,体制改革和经济改革彼此携手,时而相辅相成,时而争锋相对,文化不自觉已抛到一边,发展到今天,经济总量世人瞩目,但体制问题矛盾突出,政改之路内在动力疲软,外在压力不足,根深蒂固的权贵集团无法容许权利的深层次重新分配,还权与民举步艰难;如此的政治基础同时也阻碍上层经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经济的统筹力日益增强,市场化中个人意识受到抑制,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如果要一个短语来概括如今的中国特色经济形态,那就是集权式权贵资本重商主义;文化传承滞后,重商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信仰缺失,价值紊乱,道德对一个社会的净化规范作用日益式微,生于80后的我迷失于失梦的一代。
尽管如此,我仍报以谨慎的乐观看待中国这艘巨航的前行,很多学者看待中国的改革都是渐进式,这也符合国人特性,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我认为这也是一条必须走也不得不走的道路,中国面太广,要前进发展,只能慢慢来,前史可鉴,很多基于人为主导的激进式改革收效甚微,甚至恶果严重,也许有人会说,为啥不设定合理的规则和秩序,基于此进行激进式改革,此不细表,我只能武断的说,中国在一定时间内还是人治为主,法治为辅的国家,奢望制度凌驾于人治之上,不太现实,至于为何看好中国渐进式改革,因为我怀着极大的乐观看好中华民族本身的生命力,不去翻看历史,单说最近三十年,国人经历各种困境,无论夹缝中求生存还是如何都在向前迈进,政治体制在各方面博弈下寻求优化,经济制度从深层次改革到浅层次改良都在进展,儒道文化虽然被‘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代表’等侵蚀但乱而不塌,国人血液里的中华文化还在流淌,社会虽不尽和谐,维稳成本巨大,但以目前dang的强大掌控力和统筹力要出现大的不稳定很难,所以在至少二十年中国都能有一个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去发展,外加国人生性温顺,不似黑人那般暴戾不受约束,所以只要让国人能生活,能发展,内在起义无从谈起,至于对外战争,鉴于国内经济量大质低,结构不完善,短期内经济建设为主的中心还是不会改变,对外应该还是会秉承‘韬光养晦’的既定方针,争端能拖就拖,能搁置就搁置,留给日后更加强大的中国去解决。
除了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是对中国当权者本身的信任,虽然这份信任有点不得已而为之,今年在经济领域“国进民退”的争论喧嚣尘上,无论是否,不能掩盖的一个事实是权力层对经济的掌控力日益增强,究竟是利益集团为了网罗更大的资源、攫取更多的利益,还是在当前阶段,政府需要调整定位,加强自身对经济的引导主导作用?我选择后者,前者也许会有但是权重不大,负面作用有限,关键是目前中国已经站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路口,“加工厂”身份已经成为一个拖累,十年前因为中国实力有限,开放程度不够,人力成本低,中国可以安于承接发达国家逐步摒弃的制造加工业,处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低端,赚取那可怜的加工附加值,时至今日,中国开放程度之广不仅仅局限在沿海地区,已经逐步延伸至内地,与国外的竞争已经是全方位多层次,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类别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比较优势,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这些产业因为基础薄弱,投资回报周期长,市场中的一般企业是不愿去涉及,因此这个时候需要政府加强自身主导作用,或给政策激励大量民企去发展相关产业,发挥它们的主动创造活力,或加大对控股国企的掌控力直接控制它们的市场行为,有的放矢,一步到位,显然后者见效快,便于把握。一切都在进行中,还未开出最累累的硕果,但相信光明就在前方不远处,哪怕显得有点一厢情愿。
仍然记得汶川地震那会儿天安门群众发自内心的呐喊声,无论谁当权执政,中国人和这片土地已胶着的太深,谁都不会让这个国家沉沦,相信复兴之路会在万般艰难中不断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