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所谓“实践”确实包含道德实践的内容,但这种道德实践是空洞的。同时我承认马克思的世界观并不是一个完全物化的世界,而是意识与物质高度的有机的统一。 恩格斯《反杜林论》所反对的主要是杜林的这样一个观点:“在发展过程中组成的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那些特殊真理,只要它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范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恩格斯反对这种观点:“说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它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目前为止的一切经验看来,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换句话说,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时又不是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异议,但是这种意识的、道德观的动态变化是由社会形态来决定的,这便有问题了。
《反杜林论》:“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这个戒律是否因此而成为永恒的道德戒律呢?绝对不会。在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顶多只有精神病患者才会偷盗的社会里,如果一个道德宣扬者想来庄严地宣布一条永恒真理:切勿偷盗,那他将会遭到什么样的嘲笑啊!因此,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辩护……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孟子、陆王所主张的“发明本心”是在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吗?这显然是很荒谬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体系中最高的道德便是消灭阶级、人人平等的道德。但是在我看来,这还远远不是道德,真正的道德是人性上的平等,而不是经济上的平等!真正的道德在人接受道德教育的那一刻起就可以实现,而不是只有等到消灭了剥削以后才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