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巴德: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
王文玉译
事实上,1912年出版的米塞斯的不朽著作《货币和信用理论》既是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开始,又是它的结束。[1]米塞斯的基本成就是,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和其他边际主义者建立的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货币需求和货币的价值或价格,而边际效用理论本来是为了解释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价格而建立起来的。从此,货币理论不再与个人行为和效用、供给、需求和价格的一般经济理论分离,也不再孤立地存在于“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和“交易方程式”的内容之中。
在把供求分析应用于货币时,米塞斯采用了威克斯蒂德(Wicksteed)的概念:供给是特定时刻一种商品的总存量;需求是增加和持有现金余额的总市场需求,源于不同数量的货币在市场参与者的价值刻度上的排序。威克斯蒂德的概念尤其适用于货币的理由是:第一,货币供给,要么在金本位制下与当前生产相比极其持久,要么由市场之外的ZF权威决定;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市场上人们渴望的众多商品中,惟有货币不是为了消费而获取的商品,而是为了日后交换而持有的商品。因此,“需要持有(demand to-hold)”成了适用于分析货币功能的概念,因为为了日后出售而持有恰恰是货币独有的显著功能。米塞斯还能够解释对现金余额的需求,将其解释为每个人的序数价值刻度上边际效用的结果。在米塞斯的分析中,他以他的奥地利同事FranzCuhel的见解为基础,发展了严格序数的边际效用,彻底清除了效用可度量的错误假设。
... ... ...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