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企业需要多长时间?从业务状态到制度环境,从组织行为方式到文化根基,进行详实的了解和认证,自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如果善加把握企业要素的逻辑关系,很容易从一些日常表现中,看出企业某些方面的实质状态和后面的重大问题。
如果站在专业角度上留意,这样的问题几乎俯拾皆是。其中有相当部分涉及认识方法问题,并不需要复杂的变革和执行过程,如果能够及早认识,会形成一种根本性的变化。企业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那些无形的东西。大的管理作为是要看出那些隐性的潜在要素和逻辑关系,变为有效的行动。它所产生的,可能是一种自然无声的转变。从个人角度,对此稍加留意分析,也是一种获得间接体验和提炼学习的机会。
(一)
最近看到的一家企业集团的自办报,在总裁工作报告中,讲到下半年的工作任务,从中即可看出多个方面的问题。
其中一项是,要明确落实职责,把职位说明书制定作为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实际上职位说明书只是落实职责的一个工具,本身不会自动产生作用,而工具的好坏则取决于此前的工具打造,作用效果更取决于此后的使用过程。
打造职位说明书这一工具需要的是工作分析,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职位设计的基本工作所在,职位说明书只是这一工作的输出结果。未经充分的工作分析,职位描述只能是对现实工作的记录整理,并不能发现和解决日常未及的更深问题,从而难以为当前状态的改观提供多大帮助。而作为一项工具,职位说明的作用是为后续的职位管理提供基础,如果不能与相关的管理明确有效衔接,这一工具大概也只能成为管理上的摆设。很多企业拥有格式齐备的职位说明书,却仍然责任落实不到位,就说明了这点。
因此这一工作安排可能既会忽视此项工作真正的关键所在,又蒙蔽了后面所需的工作要点。由此本人也更进一步领会了工作结果定义的重要意义。管理的一个基本要项就是准确定义结果,如何定义结果对结果最终会是什么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是执行的问题,只是一个认知视野的问题。认知的差异会在不觉间形成实际上迥然的不同。按着上述的工作结果定义,所产生的实际行动可想而知,而整个集团在此过程中的管理摸索和付出代价又会是多大?
(二)
上述报告同时讲到:在集团总部和子公司的管理权限经重新划分的基础上,要在一些方面继续明晰集团和子公司的职责权限。显然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因而这种努力将是在一个错误方向上的无果的工作。
实际上集团中心与子公司间分不清管理的职责权限,只是现象和结果,而其原因,是没有找到各自应有的功能定位和工作方式。由于集团中心的管理与子公司的管理功能混淆,所以才导致管理职责不清。不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无法真正分清双方的职责权限,也掩盖了各自应有的职能发挥。可以看出,企业缺乏合理明确的管理结构规划和集团中心功能定位设计。
从管理原则而言,每一位置的管理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站位,否则与其它职能类同,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在集团中心与所属公司的管理站位上,最基本的概念是,所属公司是直接业务管理者,而集团中心所扮演的,是战略领导和落实监管者的责任。它们的实质区别,并不是按通常所认为的权责大小和管理多寡来区分,而是处于不同的工作角度,实施不同的工作方式。
人们喜欢宣称集团化管理。但集团化管理的涵义是什么?如果把集团管理方式和公司内对部门的管理进行对比定义,那么集团管理的主要区别就是保持下属公司战略事业单元的位置,从而保证其经营思维的高度、自主性和完整有效性。而集团中心则要在这种结构化的管理中站上新的高度,适应其工作方式。
集团代行下属公司的管理职能,无形中会降低所属公司的管理站位,使其逐渐放弃作为战略事业单元的思维高度和自主性,让干什么干什么,影响潜力发挥,形成向上依赖,并就此造成职责不清。而集团中心并不站在某一具体公司业务主管的位置,必然挂一漏万,顾此失彼。
另外从报告中对下属公司提出的其它各项工作上看,并不是从要达成的结果上描述工作,提出要求,而是一项项具体的工作内容安排。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制约了下级公司的独立思维,既然是上级定好的工作安排,无论怎样照做就是;二是把注意力引导到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上,损害面向结果的工作原则。这似乎也印证了同样的问题,同时也能够看出集团本身对要取得什么样的目标,这些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并不真正明确或者是不坚定。
有的集团企业会感到下属公司难以独立承担其职能,即便如此,对集团而言,那也是一个称职性管理与合理指导带动的问题,而不是因此代替下属公司的管理。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大多是由集团不当的管理体制或方式而造成的。
对比其它一些大大小小的企业,事实上这一企业应属管理比较好的。可见有多少重要的问题被蒙蔽在实际运营中,这些根本性的偏差会带来多少白白付出的代价?更重要的是,如何测度运营过程中本应发挥效力的哪些机会成本?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