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存在这样的函数关系,但可能难以计算,因为我认为价值是消费者承认的效用,那么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承认,就统计学来说,对具有相似情况的人来说,他们的“承认”可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波动,而情况差异较大的人他们的“承认”差异就较大,但商家不知道,除非他做统计,这也是现在商家细分市场可以获得更多顾客的原因,(这是我的看法),那么结果就是这个函数特别复杂,以现在的计算水平可能还不能完成,(我猜测),
所以“先确定生产出的商品(财富)有多少——财富量”是办不到的。在无法计算的各个商品含有的绝对价值量无法计算的情况下,怎么确定商品交换的比例,也就如何确定价格的问题。
也就是如何才能进行等价交换,马经说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因供需而波动,说白了就是由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确定商品价格水平,由供需力量对比确定在这个水平上的价格波动幅度。(马克思认为如果是市场经济,就会存在较大的波动,产生不等价交换,也就产生了不公平,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任何一种商品都是供需平衡的,所以不会产生价格波动,交换是等价的。)但往往价格的波动比商品本身的水平还要大,这就使人难以认为劳动时间是关键了,因为在两个量中,一个量起的作用比另一个量起的作用更大,怎么可以说影响大的那个量是次要的,影响小的那个是关键的呢???如果向我的观点那样,把两个量同时作为决定量,那么就不会认为价格的波动会产生不公平交易了。因为在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承认的效用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没有马克思所说的不等价交换了。不等价交换只存在买者认为不值的情况下,就像在实际中富人用千万美圆买一个古董,他认为值,那就是等价的,而我们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就不会值。因此等不等价完全在于消费者自己,也就是消费者侃价后的价格就是这个商品对该消费者的量化价值。
也就是只有买卖谈判才能达成公平价格,即等价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