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利润最大时MR=MC,是因为如果不等的话,利润就还有增减的可能,有增减的可能就没有达到最大化。例如,卖一个产品的收入是10元(MR),该产品的成本是8元(MC),那么我一定会继续卖,使利润增加(10-8=2元)。但继续增加产量销售,MR最终是要下降的(因为需求曲线通常向右下倾斜),MC通常是要上升的(你自己想想),当MR=MC时,不再调整。如果起始情况是MR<MC,那么就减产,反向调整。
记得多想想不等会发生什么,你就明白了。
2、思考路径为这样:MR=MC决定了一个Q点的位置,通过该点找到对应AR的位置可决定总收益,该点对应的AC的位置可决定总成本,矩形面积差决定了利润。你的理解,认为MR与MC的交点要与AC重合,是有问题的。完全竞争时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上述思考路径的特例。
3、垄断竞争下,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因为厂商数目仍然很多。短期中均衡肯定MR=MC,但这时需求曲线(也就是AR曲线)与AC的位置是不好确定的。长期中因为竞争激烈,利润为零,这就要求需求曲线与AC相切(竞争会导致需求曲线的移动)才能实现。
对于垄断竞争来说,长期均衡时需求曲线与AC的切点不会是AC的最低点,可以有两种解释:1、几何解释。向右下倾斜的直线无论如何是切不到一个U型曲线的底部的,只有平行于X轴的直线能做到。2、经济解释。垄断竞争下厂商的生产能力没有全部用尽(未达AC最低点),为的是在竞争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例如加油站通常都是有空闲的,餐馆大部分时候是有多余空位的(这个解释是我引用的,我也觉得不是很满意)。切点不在AC最低点看上去是闲置浪费,但可以理解为得到多样性服务所付的代价,并不是浪费。
完全竞争下可以实现切点在AC的最低点,完全是因为这时厂商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也就是说产品是完全单一无差别的。
总之,MR=MC是“理性人”假设的客观要求导致的必然结果,需求曲线与AC相切,是利润为零假设的要求。只要需求曲线不是水平而是向右下倾斜,切点就不可能是AC的最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