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某个人的需求量为100个效用单位,商品1的平均效用为10效用单位,商品2的平均效用为5效用单位,10单位商品1可以给某个人提供100个效用单位,20单位商品2可以给某个人提供100个效用单位。把平均效用单位换成价格,商品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比,商品价格(平均效用)越低,商品需求量越大,商品价格(平均效用)越高,商品需求量越小,价格(平均效用)和需求量的关系,可以画成需求表或者需求曲线。由于边际效用递减,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
合并商品1和商品2,当商品的效用单位(价格)是10时,需求量为10,当商品的效用单位(价格)是5时,需求量为20。偷换一下概念,价格为10时,需求量为10,价格为5时,需求量为20。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比,价格越高,购买越少,价格越低,购买越多。价格就以偷换概念的方式和需求联系在一起了。
商品的供给由价格决定,这个价格还是效用。商品1的效用单位是10,供给1单位的商品1提供10单位效用,商品2的效用单位是5,提供1单位的商品2提供5单位效用,供给1单位商品1是1单位商品2效用的2倍,单位效用越高,提供相同单位的商品效用越大。
商品1和商品2都是生产出来的,生产商品的成本是什么?是劳动的负效用。1单位劳动负效用生产越多商品的效用,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成本实际是劳动的负效用。
供给和需求,一个是效用的生产,另一个是效用的消费,它们所决定的是商品的平均效用,这个平均效用被偷换概念,变成了价格。
从个体来看,供给和需求可以是交换,交换的基础是边际效用递减,交换的平衡点是等边际效用,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还是效用,不是价格。
经济学家怎么完成这一系列偷换概念,把效用变成价格的呢?我们看预算线。预算线先把收入看成是货币,100个效用单位看成是100元货币,商品1和商品2的平均效用看成是商品的价格,这样魔法变成了。100元货币(效用单位)=6单位商品1*10元价格(效用单位)+8单位商品2*5元价格(效用单位)=10X1 +5X2=Y,X1、X2为商品1、商品2,Y为总效用单位(收入)。
价格是衡量价值、货币的元、角、分,是固定不变的。价值、货币是买卖产生的债和银行债,它们是变化的,价值、货币是买卖产生的,它们的变化只能从买卖的方向去寻找。供求是逻辑混乱的概念,供求把生产-消费、交换、买卖混在一起,什么是需求?需求是有购买力支持的需要,需要属于消费,购买力属于买卖和交换的混和物,供给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