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同文化和宗教以及意识形态的争论甚至战争,人类经常会陷入在无法摆脱的泥沼。
我们不妨回归本原,人类究竟是什么?人类究竟需要什么?
在这个宇宙,只有两种状态:存在与虚空。对应于存在状态的就是物质。
人类应该承认,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符合一切物质的自然规律。人类仅仅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物质结构。
因为每一种存在状态都会不停地变化至另一种状态,人【包括人脑】也是一样,每个人脑的独特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的欲愿。
欲愿驱使了人类的行为。
而人类感知的各种现象,又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脑结构,从而影响人的欲愿,继而影响人的行为。
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主观客观。不存在超越物质的所谓灵魂所谓意识。
天堂和地狱是虚构的,神和上帝也是虚构的。
但一定程度上,它们存在于信徒的脑结构中。因为相信,所以它们对那些信徒脑结构产生影响,改变了他们的欲愿。
既然没有神,也不会有来世。那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实现欲愿,追求幸福的生活。
很多人会有疑问,人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又为什么痛苦呢?
人脑在此刻处于此种状态,在下一刻,它以一种必然的趋势变为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的趋势就是人的欲愿。但应注意,人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时刻与外界发生着联系,受其影响。
这种影响可分为两种情形:顺应和阻碍脑结构的变化。若外界的影响顺应了人脑结构的变化,则为幸福,若外界影响阻碍了人脑结构的变化,则为痛苦。
由此可知,若无阻碍,人脑必然实现欲愿,即“选择了幸福“。这不过是一个名称的问题,就如总将走在脚下的称为路。
也由对幸福的分析,可知幸福有两个要素:欲愿与实现。人皆有欲愿,但并非都可实现。
这里将幸福分为两种情形:
1.欲愿的实现无需依赖于外界,那不管外界怎样,他都会是幸福的。
2.欲愿的实现需要依赖外界的资源,而外界也恰好具备。个体就可以通过交换资源实现欲愿。
而类似,痛苦也可分为几种情形:
1.欲愿的实现需要依赖外界,但外界不具备相应的资源。
2.没有欲愿。一个没有欲愿的人是内心混乱而茫然的。生命最大的悲哀并不在于欲愿的不能实现,而在于欲愿的丧失。
那么,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结论:人类需要使用某些资源来实现自身的欲愿。
这些资源,我们称之为财产,或者说财富。
通过共同认可的规则获得财产,从而实现欲愿,这是人性之根本,是所有人类的基本权利。
所以,保护产权就是保护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