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挤压通货膨胀最好良方是人民币国际化:从互换到自由兑换
周阳敏
阳民管理咨询机构:
www.ampoc.org
中国反垄断网据中国新闻网2010年11月22日王逍报道,针对目前受宏观形势影响,部分消费品价格呈现涨幅涨势的情况,郑州市确定了十项措施,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确保群众基本生活。这是全国第一个传达学习国务院通知精神城市。据2010年11月21日新京报报道,为了应对物价上涨,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并要求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可笑的是,中国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做出一副关心民生、关心民众的样子,又是出台补贴措施,又是要严格打击哄抬物价,还要严惩商贩,呵呵,好不热闹。
但是,历史将再次证明,这又将是一出闹剧,一场足以贻笑大方的危险悲剧。
众所周知,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流动性过剩,说白了,就是市场上人民币多了。但是,要搞清楚的是,当前人民币为什么多了。
本人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都指出,人民多了,不外有三条通道:一是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多了,就是原始货币印刷多了;二是商业银行无限制放贷放大了原始货币成了过多的基础货币(需要说明的是,本人不同意传统的货币银行学的M0,M1,M2等关于基础货币,广义货币等分类方法,那都是骗小孩子的把戏);三是中国特有的状况,因为外汇太多,且不留在老百姓手里,于是强制兑换外汇时手上扩散的人民币(从本质上讲,这些人民币是改头换面的外币,但在中国进入了货币流通市场)。
很显然,中国目前人民币眼严重过剩,而且已经是GDP的3倍以上,这给中国经济蒙上了阴影。更重要的是,当局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意识到了却不想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采用了不痛不痒的货币政策,采取传统方式回笼资金,但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民币之所以多的原因在于外汇兑换,大家可以想想,现在外汇储备是2万亿,也就是至少有12万亿的人民币规模,如果加上流通过程中的放大系数,简直大得要命……
另,中国反垄断网据中广网2008年12月17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2008年12月12日宣布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该协议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合28.29亿美元)。此次的本币互换协议是双向的货币互换,双方可在上述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协议的有效期为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为本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使得,并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同时双方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在危机深化的特定情况下随时启动。中韩双方在获得互换资金后,有利于双方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节约汇兑费用。
此举不仅有利于帮助韩国解决面临10年来的经济低谷,使人民币首次登上国际舞台,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起点和通道,使人民币有机会拥有国际地位。
    同时,在11月中下旬,金融海啸的背景下,马来西亚、印尼等,都通过各种渠道,希望中国在本次金融危机给予援助。马来西亚于2005年放弃了其货币与美元挂钩,转而实行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浮动,目前马来西亚已经将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之一。菲律宾更是于2006年签署总统令,要求其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之一。而菲律宾的人民币储备是以货币互换的形式,将一定数额的菲律宾比索运到中国,换取同样价值的人民币资产并储存在中国央行,并取得利息。日本和韩国之间也已达成1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并预计于13日宣布扩大互换规模至300亿美元。
中韩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定,将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倡议扩大中日韩三国间的双边货币互换规模。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及金融往来密切,产业间的依赖性也很强,在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力仍持续的当下,此举对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及推动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有重要的俢。人民币正式踏出国门的第一步,适当推进人民币在东亚地区逐步国际化,然后慢慢地扩张到其他国家,使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的舞台。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人民币未来肯定会在全球充当一定的角色,而一个能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离岸金融市场也必不可少。而在国务院刚刚公布的振兴金融市场的细则中,已提出将允许香港企业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同时,香港**也提出将扩大人民币在港贸易结算中所占比例。
本次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清醒地认识到以单一美元为国际货币结算及当作储备的缺陷越来越大。各国相继提出了加强国际间监管及扩大国际货币种类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中国应该抓住此次机会将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计价工具,就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支付和结算工具,从而使得人民币逐渐国际化,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现。
所谓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一种货币的持有者可以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地把该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而**不对这种兑换设置任何限制,它包括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经常项目可兑换是指取消对经常项目外汇支付和转移的汇兑限制。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是指国家不对资本项目下的长短期资本的流出流入加以限制,它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
本文就简单介绍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意义与价值。
显然,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对经常项目可兑换作了具体的规定:不得对国际间经常性往来的对外支付和资金转移施加限制;不得实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兑付外国持有的在经常性交易中所取得的本国货币。
从资本市场的总体开放的角度看,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必须要考虑多个方面的约束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问题,在货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推进资本市场的开放、特别是海外融资都会受到制约。
中国资本市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不仅限于境内企业到海外上市、发行债券和吸引机构投资者到境内投资,还要吸引海外优质企业到境内上市和发行债券,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成为世界资源配置中心之一。此外,资本市场开放的核心是通过资金跨境流动,使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连通,这种流动通过以证券交易工具为主的交易介质来完成。对人民币兑换和交易的管制制约着证券业务功能,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人民币可兑换性不断增加,以至最终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1]。
人民币自由兑换对中国战略崛起有着积极的作用:
1、从历史来看,每次危机下总会崛起世界强国。世界强国有以下特点:基于资本市场的开放,货币可自由兑换。中国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中国经济强盛,人民币走高,对于全世界来说,持有人民币比较划算。
2、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等因素,人民币的重要性也必将越来越突出。如果人民币逐步对世界金融体系开放,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那么在未来15年至20年,人民币完全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世界货币之一,在多极化的世界货币体系中扮演重要的一极,可以享受全球所获得的通货膨胀率(铸币税)。
3、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后,逐步成为世界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极,人民币增值,中国人民的全球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国资本市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证券化进程,使得货币体系在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也显现出我国货币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的不协调。经济发展不能仅以实体经济为单一考量,应着眼于实体经济和货币体系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从而确保货币体系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
要解决货币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矛盾,是否可以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坚持国家绝对控股”的基础上,探索成立独立的中央银行,建立顺畅、完善的货币体系,解决货币体系发展滞后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
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可以分享货币体系的内在价值—获取通货膨胀税(铸币税),成为控制世界整个货币体系的指导力量。
铸币税是指**通过垄断货币发行权而获得的收入,它是**弥补财政支出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很多国家,**除了依靠税收、国债和外债之外,更多地采用征收铸币税的手段来为**融资。据测算,1960-1973年期间,发达国家铸币税收入占**总收入的6.1%,之后的1973-1978年期间,铸币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9%;另据测算,1971-1990年期间,世界90个国家(不包括中国)铸币税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0.5%。可见,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铸币税收入已成为弥补**支出的一个重要来源。
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到2008年第2季度,美元比重从59.02%升至72.69%,然后降至62.48%,欧元从8.54%大幅升至26.99%,日元从6.78%大幅降至3.41%,英镑从2.12%大幅升至4.74%,瑞士法郎一直在0.2%左右徘徊而居于次要地位,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则从4.78%降至2.21%。虽然美元在外汇储备的比重结构比例较高峰时段有下降,但是美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2]。
美国利用1944年在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条约》,用最小的成本发行美元,利用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的份额,通过源源不断的将新美元投入全球流通领域,美国就能为自己的利益筹措资金。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地位和控制力加大,加速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提高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这样,使人民币利用铸币税来调整宏观经济并分享全球经济发展的成果。
中国要实现资本市场跨越式发展,要求人民币必须实现自由兑换。资本市场开放的核心是通过资金跨境流动,使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连通,这种流动通过以证券交易工具为主的交易介质来完成。对人民币兑换和交易的管制制约着证券业务功能,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资本市场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人民币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
要把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也要求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的开放加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和其他投资者可在不同市场之间进行融资和投资的自由选择。要不断放松人民币兑换管制,使得资金进出更加自由,投融资者没有更多的限制,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和优质企业的不断加入,把资本市场做大做强[3]。
通过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降低人民币与资本的国际间流通限制,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出现问题。尽管消费和投资稳步增长,但储蓄率跌到接近零的水平。与此相伴,经常账户由原来的略有盈余,变成现在庞大的赤字。美国的经济增长其实是通过不断扩大的举债来支持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运行都没有出现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得到全球投资者的偏爱和支持;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也不断增加。东亚国家为了保证高速增长,积累外汇储备,执行保守的汇率政策,经常账户盈余大幅度上升。中东等石油出口国的变化更快,国际油价提高,导致这些国家经常账户盈余不断增加。东亚和中东国家在过去十年内,起码弥补了美国新增经常账户赤字的三分之二。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除了美国和美元的经济地位会明显下降,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将减少。可以预期的将来,美元时代将逐渐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世界货币出现的速度。
看看中国逐步加快的步伐,人民币自由兑换、提高金融体系的健康度、加强监管体系、提高货币政策的质量和信息流动的自由度,中国以更快的加速度赶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这样,人民币的地位大幅度增强,可以预期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的世界货币格局的局面将会出现。当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请参阅我们的理论分析文章。
(作者系中国反垄断网特约评论员,联系电话:13015535975;E-mail:Ampoc.org@gmail.com)
--------------------------------------------------------------------------------
[1] 参见:《金融时报》 2008年03月31日
[2] 参见:吴汉洪/崔永,《中国的铸币税与通货膨胀:1952-2004》,《经济研究》,2006年
[3] 参见: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