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d002006 发表于 2010-12-4 11:47
我一直纠结的问题是,如果我这个月拿了1000元工资,只花了600元,剩下400元既没有存入银行,也没有借给别人,而是藏在家里。于是这四百元虽然是储蓄,但不可能形成投资。这样的话,储蓄和投资怎么会恒等呢?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958466-1-1.html
首先明确(或假设):
(1)这里不纠缠于“名义量”与“实际量”的区别,只便利地假设两者是一致的(不存在物价变动问题)。
(2)仅讨论两部门。
(3)往年的产出都已经在往年被使用完。
(4)经济中只有A与B,他们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5)本年A生产了1000元产品(都想卖出去),B生产了1200元产品(也都想卖出去)。
(6)两种产品都只具有“消费性”(不能用于生产,只能用于消费)。
(7)B购买了A的全部产品并消费掉,且把1000元的欠条(货币)支付给了A,B允许A随时以该欠条换到B的产品。
(8)A只购买了B的600元产品并消费掉,且把600元的欠条还给了B,自己还持有400元欠条。
则:
(1)本年GDP=2200元。
(2)A生产的想卖出但未卖出的产品=0元,B生产的想卖出但未卖出的产品=200元(虽然B手中持有600元产品,但其中400元,是应属于A的,是A借给B的)。
(3)支出法中:A的消费=600元,(自愿)投资=400元;B的消费=1000元,(非自愿)存货增加=200元。总消费=1600元,总投资=600元。
(4)收入法中:A的收入=1000元,B的收入=1200元,其中,A的(自愿)储蓄=400元,B的(非自愿)储蓄=200元。总收入=2200元,总储蓄=600元。
补充几点:
(1)本年,这个经济是不均衡的(因为B存在一部分想卖出但未卖出的产品)。
(2)核算中的“投资”这项支出,未必以实际形成生产能力为标准。
(3)以上例子,可以进一步推广出更复杂的情形(比如,由于涉及到了信用关系,若推广至跨年交易,情形会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