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通货膨胀螺旋的基本特性是它的自我维持性(斯蒂格利茨)
通货膨胀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普遍上涨,一般分为温和通货膨胀(<10%)、奔腾的通货膨胀(10%-100%)与超级通货膨胀(>100%)。按原因可分为货币供给相对增加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实际中,通货膨胀不是价格水平的一次性改变,而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因为人们的预期而不断持续下去,这种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无论通货膨胀的原因如何,只要通货膨胀开始,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过程几乎都会发挥作用。即使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消失了,通货膨胀也可以自行维持下去。
通胀自我维持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于通胀的预期。例如当工人预期物价会上涨时,他们就会坚持要求增加工资,而工资的上升,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又导致了更高的价格水平。当前我国通胀水平持续的超过3%警戒线会进一步促进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而**作为管理机构公开宣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对于降低通胀预期和控制通货膨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论述题-3,RUC2009]
2008年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0%,涨幅创近31个月新低。而此前2008年8月PPI涨幅为10.10%,9月下降至9.10%,10月再次大幅下跌至6.60%。
请用你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分析:
(1)11月份PPI的快速回落是前一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吗?
11月份的的PPI快速回落,主要不是因为前一阶段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所致,而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下降所致。这是因为:PPI是衡量生产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等价格平均水平的价格指数,相对于CPI而言,它不仅包括最终产品,还包括原料和中间产品,也是一般价格水平的信号,是经济周期的指示性指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PPI变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货币供给增长,控制信贷规模等手段降低总需求。而且我国实行的是小幅微调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较长不会这么短时间内作用如此明显。
(2)PPI的快速回落给出了哪些有关未来宏观经济趋势的信息?
在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流动性紧缩引发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传导至的我国PPI变动,体现如下信息:
第一,全世界范围内金融经济受到重创会冲击到实体经济,企业面临需求缩减以及融资难度加大等困难,引发企业裁员和失业。
第二,面临全球需求缩减,中国作为的出口拉动增长的外向型经济体,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的高出口增长率和高经济增长率将面临严重的下行风险。但由于国内外贸企业大多是必需品或附加值较低因而冲击有限。
第三,随后而来的全球经济萧条,可能会引发国家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贸易摩擦加剧。
(3)请评价先前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回答: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更好还是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更好?
此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针对2007年以来国内严重通胀压力。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石油等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由于我国实行有限浮动的汇率政策,导致国际通胀压力输入国内,进而引发国内严重的通胀压力。08年下半年以后的通胀压力降低主要由于国际需求严重受挫所引致的,也并非货币政策的调控所致。所以先前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是指央行根据经济情势或预期作出判断,进而对作为工具变量的基准利率、再贴现率、货币供给量等进行调整以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新货币主义的主要政策之一,主要以货币量(一般选M2)作为工具变量,对利率,信贷流量计准备金都不做调整。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赋予货币当局较大的灵活性,但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时滞、对经济的干扰以及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而难以兼顾。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20实际80年代被美国采用,实施效果一般,以完全以自由市场经济为条件,忽视货币需求的异常变动。
所以,两者货币政策各有利弊。在实践中,由于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的理论假设较为严格,采用的国家较少;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采用的国家则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