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30&ID=76238这个贴子写得很好的。
偏好无非就是定义在某个集合(consumption set)上的序,序是无所谓相互比较的。
这里举个小例子(希望女生们不要生气)。
某夜里,一寝室男生讨论本年级女生哪个最漂亮。他们每个人有两种方法。
方案1:每位男生按自己心目中的漂亮程度为所有女生排个队。对于任何两个女生,他都能说出来谁至少不比谁丑(即谁不会排在谁后面);并且,若A不比B丑,B不比C丑,则A一定不比C丑。至于谁比谁更漂亮“多少”,这种程度是不必回答的。
方案2:每位男生按自己心目中的漂亮程度为每位女生打分,得分最高者最漂亮,并且分数差就是他心目中的“美丽差”。
看来,按每种方案,每个男生都能找到最美的女生(当然,最美的未必唯一),但是,如果我们问这三个女生“总地来看”比那三个女生“更漂亮”吗,这个班的女生比那个班的女生“更漂亮”吗?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加难了,如果我们做出结论,我们究竟是考虑了哪些呢?
更难的问题还在后面,每个男生的排序与打分都可能不一样,这样,我们如何回答“这个班的女生比那个班的女生更漂亮吗”这个问题呢?——比如向这个寝室宣布一个让大家都听到的结果,当然,不是每个男生都愿意接受这样一个唯一的结果。
类似于“选秀”这样的“比赛”,选择规则与参与人都是很重要的(这里可以有无数种但彼此并不等价的规则),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没有帕累托标准,所谓“众口难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超级女生”所决定的名次,以及每位选手的得票数,它们是序数性质的,还是基数性质的?每根粉丝心目中的排序与打分都可能是不同的,那么谁应该获得“冠军”呢?大赛的举办方又想让什么样的人获得冠军呢?等价的废话是,这就看举办方的“目的”了。
合并效用函数的问题一般应该属于福利经济学,可查找以福利经济学为关键词的文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6 19:32:3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