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批评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今天这个说高考制度毁了多少“奇才”和“怪才”,明天那个又说奥林匹克扼杀了多少学生的想像力,似乎中国的教育制度没有一样是合理的。连大科学家钱学森也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也新推出“珠峰计划”,即在全国遴选出16所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基地,旨在破解中国人“大师”、“诺贝尔奖”的心结。
笔者认为中国要真正培养“大师”,就必须先正面回答 “钱学森之问”,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笔者曾与一名老教授探讨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前国家的条件如此艰苦,还能涌现一批国际认可的大师,而现在我们高校的条件好了,大师却少了?老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当时读书的时候,想的是国家如何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如何建设祖国,现在的小孩不是上网就是玩游戏,真正读书的没有几个。”
老教授的话正中教育的要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尤其是“985”,“211”工程实施以来,中国高校的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部分资源集中的高校实验设备完全可以和国外名校匹敌,但是大学却失出了它的灵魂,学生失出了信仰。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的大学是大楼多了,大师少了,学生的数量是多了,质量下降了。
现在高校的老师做科研不是想着如何创新,而是想着怎样以最小的成本拿到科研经费,然后混个“XX学者”,学术浮躁,抄袭成风,好一点的抄袭国外的研究成果,次一点的抄袭国内的研究成果,最次的就是全文复制别人的成果。而学生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大学之前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大学之后没人要求了,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沉沦,开始堕落,大部分学生考研也不是真正为了做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拿一张研究生的文凭,然后进了一个好单位。作为稍有知觉的中国人,谁都会感悟到,中国人目前正处于一个信仰危机的时代。纵然你怎样不承认,纵然你怎样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腾飞,但信仰危机已经不可否认的存在,这是一个事实,无法掩盖的事实。
事实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里面有很多催人上进的名言,又有几个大学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几个学生能背诵《论语》里面的一小篇文章。当今社会我们缺少的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那便是信仰。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上帝不是死了,是被人忘切了。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信仰,不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再优越的条件也培养不出“大师”,“诺贝尔奖”。中国教育要真正强大起来,先正视高校的信仰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