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业良两个问题是:一是在历史上爱尔兰发生大饥荒,土豆价格很高,民众纷纷抢购,但在饥荒过后,土豆价格下降了,但购买的人却少了。如果在现代非洲发生饥荒,也一定会出现类似的例子。二是中国目前读MBA很贵,以前很便宜,但随着价格上涨,读的人反而多了,怎么解释?
第一个问题的解释:
饥荒时期,其他食品短缺,价格相对较贵,消费者没有足够的钱购买其他商品,于是增加了土豆的购买金额(相当于土豆需求曲线上移),致使土豆价格很高购买量相对多。
正常时期,其他食品不再短缺,价格相对不贵,消费者有足够的钱购买其他商品,于是减少了土豆的购买金额(相当于土豆需求曲线下移),致使土豆价格下降购买量减少。
在饥荒时期,是价格高购买的少价格低购买的多;正常时期,也是价格高购买的少价格低购买的多。
第二个问题的解释:
以前MBA很便宜,其实是购买MBA的金额少导致价格便宜读的人少。
现在MBA很贵,其实是购买MBA的金额多导致价格很贵读的人多。
说白了,是现在人们有钱了,有能力获得更好的教育。以前人们钱少,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里有钱获得更好的教育啊?
现在,是价格高读的人少价格低读的人多;以前,也是价格高读的人少价格低读的人多。
凡是出现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事件,均是由于需求曲线的变化造成,也一定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对比。
夏业良先生认为出现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事件否定了需求定律,是错误的。
在同一时期,需求量依然是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
在不同时期,需求量确实在现象上与价格同方向变化,但这种变化是需求(需求曲线)发生变化引起的价格与需求量同时变化,不是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而需求定律说的是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张五常先生解释第二个问题用了八个字“需求上升,价格上升”。意思是“需求曲线上移,带动价格上涨需求量增加”。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解释,灾荒时期也可以用同样的八个字“需求上升,价格上升”,意思是灾荒时期“需求曲线上移,带动价格上涨需求量增加”;正常时期可以用“需求下降,价格下降”,意思是正常时期“需求曲线下移,带动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
总而言之,夏业良先生的两个问题,都是需求曲线变化引起的,必须用需求曲线变化来解释。
现象: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本质:需求曲线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