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长期教学过程中持续思考的结果。我在本科生《发展经济学》和研究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两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总是觉得现有的教学内容中缺少经济发展机制的分析。尽管20世纪80年代中期保罗•罗默和卢卡斯实现了重要突破,但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我尝试基于经济发展过程的经验描述和已有理论研究,将经济活动中的报酬递增作为经济发展的机制,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分工演化角度,联系经济发展主体的明确界定、微观的企业成长和产业结构转换加以系统、深入的探讨。
本书只是持续思考的一个初步的、不成熟的成果。从总体结构上本来设想还要联系经济发展过程的市场化、国际化,以及相应的制度演化进行探讨,但这方面的思考和研究还很不成熟,所以,最后决定暂时放弃。我认为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是没有止境的,将不同阶段的思考和研究分期见诸文字,接受同行批评,也不失为一种促进后续思考和研究效率提高的方法,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聊以自慰的托词。
本书定稿时,正值父亲生病住院,我在医院的病房里与他老人家朝夕相处二十多天。自从十七岁上大学离开家,之后持续求学、忙于工作,节假日回家或者他来看我,都没有大块时间谈心,这是第一次与他深入交流,知道了他和母亲几十年来的任劳任怨,以及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心里既感惭愧也感欣慰。虽然父母都不识字,但我还是将本书献给他们,表达我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谢。
我要感谢2003年以来经济学院选修《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课程的历届研究生和2009年以来经济学院选修《发展经济学》的历届本科生。他们忍耐了我在上课过程中脱离教材的内容发挥,以及自己打印补充讲义的麻烦。感谢经济学院对本书出版的资助。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的辛勤工作。
韩太祥
2020年5月
于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