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296 6
2006-08-05

起因是由一个帖子而起,在争论中产生了争执,现在把这些内容帖上来,请大家评论一下。

讨论涉及两个人:一,某二流高校的外贸日语系系主任,下文简称

二,我 论坛名liyang19841225

因为涉及内容本身就比较有趣,希望大家积极讨论,对好帖本人将进行100论坛币的奖励,(之前需要到论坛的“世界银行”开户)谢谢大家!内容不限。

下列帖子由发帖日期顺序排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6 11:04:4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8-5 21:17:00
韩:前两天看到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调查结果:80-90%的国人处于极度愚昧当中!
他们在用混乱的逻辑和颠倒的眼光看问题和做事情。有着如此的大众基础,难怪大学校长是半文盲,经济学家不懂经济,专家学者大多弱智,医生不好好治病,学生不热爱学习,官员不认真执法……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5 21:18:00
liyang19841225:大学校长归根结底是搞管理的,能够管理好一个机构的话似乎是文盲也问题不大,毕竟每个职位都需要他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术业有专攻,大而全已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才标准;
经济学家常被人中伤,其原因有二:1.大众常常分不清管理学和经济学这两门学科,一些企业家往往被冠以"经济学家"的头衔,但这确是极其错误的:管理学追求垄断而经济学在骨子里追求公平,这种认识的错位常常让人误解。为何经济学家不董经济学?症结不在于“他不懂”,而在于“他不是经济学家”。2.另一种情况是,懂经济学的人往往愿意把经济学说成是另一个看上去很美样子,这和我国现今的发展策略及中央的某些号召相配套,诸如北大的某位经院主任。不能说他不懂,只能说他们别有用心。
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入侵和固有理念的负隅顽抗之下,每个群落、每个职业甚至每个个人都在进行这一场博弈。博弈的中心是至上的利益,这无可厚非。在谴责人们“用混乱的逻辑和颠倒的眼光看问题和做事情”的同时,似乎忘了这种现象的历史必然性和其作为恰当的博弈结果的正确性。简单说,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人们这样做是正常的、合理的,而不这么做就反常了。
每个人都是“理性人”,如果说是社会环境造就了人们的无知、浮躁和不似进取的话,那么这种环境决不是那“80-90%的国人”造成的!水涨船高的道理在这里并不适用,因为这80-90%的中国人的命运往往掌握在10-20%甚至更少的人手里。我们常常被蒙上双眼、堵住双耳,当我们已迷失方向时,真的应该由自己为这种无知、浮躁和不似进取买单吗?
而引起这种背离均衡的状况的根源是如此之繁杂,它触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似乎不是我们能够认清和解决的,至少在现阶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5 21:18:00
韩: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学者,一个文盲可以管理好一个砖厂,但不适合顶着院士博导的帽子来做大学校长。我觉得K先生把问题大而化之了,这样就不会有问题的解决。正如我前面的留言所谈到的,如果你不觉得有问题,那么很好,请继续。没有人有权利指责别人为什么不幸福。我们无法选择某些东西,像遗传,家庭,社会环境,但这不妨碍我们追求和实现生命的圆满与幸福。我刚刚作了父亲,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成为一个能够对自己的幸福负起责任的人。我没有想谴责谁,只是希望社会上多一些幸福的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5 21:20:00
liyang19841225:其实不想扫您的兴,不过还是想说些看法,同时也是抱着向您学习的愿望。
校长是“文盲”,我还是想强调这一问题的“历史必然性和其作为恰当的博弈结果的正确性”。
现今的大学校长大概是个什么岁数?我想这个问题献身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更清楚,为什么一批五六十岁的、四五十岁的校长会有文盲?其实看看这些人在他们该学知识的年龄都在做些什么就能做出回答。“文革”造就了一代人的文化缺失,但改革开放又需要更多的人才,这就是需求过大而供给严重不足。而从个体而言,追求自身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必然是其行动的基本原则,在人才严重不足的时期还有大量的学者远渡重洋在外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国家和人才的要素禀赋不相匹配。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学校里有更多的优秀学者,但以现今中国的人才资源而言,即使所有院士、著名学者都流入教育行业并从事第一线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的任务,恐怕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也是文盲水准,因为中国学校之多、人才之匮乏是让人吃惊的,何况有更多的岗位需要这些人做更有价值的事。
可能有人说现在是年轻人被压制,不能第一时间补充道最能发挥能量的地方,但改革和演化必然是渐进的,社会的人口压力不允许四五十岁的人远离工作,哪怕他们是“文盲”;而中国传统“论资排辈”的规矩也不允许新一代立刻爬到老一代头上,哪怕他们是更有知识、更具活力和科学精神的“知识分子”。可以说,老一代没有知识的人必将被边缘化,但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传统中的诸多因素也必将发挥往往被我们所忽视的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5 21:21:00
韩:拍砖也要讲求方法,关键是要引出玉来,否则会让人误以为是在处理文盲厂长生产出来的不合格的废砖头。交流首先要听懂对方的意思,否则就容易各说各话。比如一个人吞食铁钉,有人提醒他这样做很危险。当然你也可以从别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他的身体可能缺铁;可能有遗传的因素影响,他的父亲小时候就这样;还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他家附近的天桥艺人经常表演吞食铁钉的戏法;或许还有更久远的因素,有些原始人在祭祀的时候用舌头舔舐铁剑,这二者之间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但这样会形成有益的交流吗?(以上拙见仅供K先生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