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51 0
2011-03-08
价值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清新的学问,它以对生命的独特关顾而倍受青睐。我们说:一切知识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服务的,人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这些重大的人生问题,是价值学所面对的具体问题。然而,在对价值的规定上,有很多说法模糊不清,譬如:价值_尺度、价值_规范、价值_评价、价值_取向……如果规定含糊,理解肯定有分歧。其次,价值理论不应该是仅讨论什么是价值、如何确定这些价值给人的行为以附加或规定,而应该引导人们如何去实现这些价值。因为,价值不是一种规定而是人的内在生命的自律,价值是行动的价值。人的本性里就存在着一种向善的本能,它能够依靠自身的自然驱力使自己走向成功。我们身边有不少人虽然没有学识,但他们依然按照自己的生存理念支配自己的生活,而且过得很成功,究其原因:那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向善的本能,关爱、悲悯、真诚、进取……他拒绝规定,自由是人的天性,正如红血球对坏死细胞有一种天然的吞噬作用一样,人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对各种病毒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人性的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社会文化对人性扭曲之后,在人的心理上引起的**反应。有人说:婴儿的啼哭是一种恶。那是错的。婴儿的啼哭,是渴望满足的向善的求助语言,对这种无意识的生存本能不能进行道德评价。因此,马斯洛也说“人性的这一(向善的)内核,这一真正的自我是好的,是值得相信的,是道德的。……我们必须面对本能理论,我将之称为基本需求理论。我们必须研究那些原始的、固有的、遗传决定的需要、要求、希望和人类价值”(——《心理学的事实和价值理论》),因为这些“需要、要求、希望和人类价值”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它们备受人们的关注。所以,性善论和本能论是我们价值论的基础。          在这里价值有两重含义:1,尺度,我们所说的“价值尺度”即谓之,它是用来衡量事物价值大小的标准;2,有意义的东西,如:我们说“要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实指生命中最好的、有意义的事物或者是“生命的成功”。价值的第一重含义,是价值的外在功能,第二重含义是价值的内在实质,二者的完美合一,构成了价值的立体形态,使价值成为具体可感的,既能操作又能衡量的实在。虽然生命的价值是模糊不清的,但“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去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使我们在一定的标准下,能够衡量出这些生命的质量,如:“一个人通过10年的努力,盖了一座四层小楼”等。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为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走向成功的过程,生命中一些有形无形的东西,都会促使他去为之付出努力,于是这些东西就有了价值。价值源于需求,你需求的就是有价值的。而人的需求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一种需求满足之后,新的需要随之诞生。正是由于人的这种不断扩展的内在的生命欲求的驱动,使他们通过自己艰巨的劳动,为自己建造了靓丽的丰碑,虽然这些丰碑有高有低,但他们都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我们说:人生没有最大值,人的需求无限延伸,生命的价值也随之增长,所以实现生命的价值实际是一个无穷函数的求解过程。
        人的存在是一个不断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的生存环境、心理环境的不断改变,人的渴求高质量的生活的心理欲求越来越强烈,所以人的价值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远离人的生活,新的生存理念随着新生活的诞生而不断充实着人的生活内容。所以人的价值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如果固守于传统的价值理念,价值只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羁绊。因此,我们对待传统价值观念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我们说:人的价值不是一条机械的行为规则,也不是一种善意生活蓝图的描绘,而是融于人的具体生活中的一系列美好的行为,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本身。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善良的生活理念去生存,价值规范的存在与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灵魂是否得到净化。若果人们的心灵都净化得如赤子之心,那么所有的价值规范都如老子的道“无为而无不为”。然而由于人的劣根性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欲望观念的纷扰,人类运行的轨迹有时竟然与人类的美好理想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我们重树人的价值体系,呼唤人的道德价值的良性回归。传统的价值规范就是给每一个活着的人设定一个循规蹈矩的生存框子,这个框子里面就是一个合规范的、理想人的形象,而每一个途经生存场的人都要依照这个标准人的形象,塑造自己去做一个规范的、合目的的人。这种合目的的人就是所谓的“温文尔雅、温良恭俭让”式的谦谦君子。如果这个世界上千人一面,一个模样,这个世界也未免太单调了?所以传统的价值理念是以无视人的个性、抹杀人的自然自由的天性为代价的。但是人的天性中有循规蹈矩的一面,也有不受束缚、冲破藩篱、回归自由的一面,理性的规定抑制不了生机盎然的人性的雄起,于是就有了种种叛逆者的形象,他们才是洞开禁锢、放飞自由的充满生机的人的形象。所以,新的人的形象是以“成功”为标志的人的形象。每个人的生存目的不是按照固有的生存模式完成自己的一次生命的旅程,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一次生命的辉煌——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人的成功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每一个人的成功的标准也是浑然不同,他们如阶梯一样显示出高低不同的层次,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那就是他创造了自己的业绩,这种业绩使他显示了自己做人的价值——这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的的种类     1, 社会价值   人的价值是以成功为标志的,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个人的劳动只能通过与社会的关涉中产生出一定的社会效果,价值才得以实现。所以“当我们的行为充盈着满足的时候,当我们发现生活的意义,当我们感觉良好时……我们边体验了价值。只有当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直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式能动的时候……用杜威的话说,是与他人相互作用的时候,价值才可以被体验。”——(美)多蒙西·李。我们说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人的这种社会性使他只有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只有在与别人的合作中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如果一个人脱离他的生活环境而孤独的去创造生命的价值那么这些价值量也是微小的。因为我们所谓的价值观是整体的价值观,人是整体的人,他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成为孤独的个体,他所创造的生命的价值属于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对社会和自我都是有益的。他是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在一起的,
      2,  自我价值    这里的自我价值指的是人根据自我判断所认定的是非、善恶、丑美、优劣……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这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而体现出的价值。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按照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确定自己自己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实际是自我人格的体认,是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它们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最高贵的是他的人格自律。他似乎对那些强加于自己意志的东西有着一种天然的抗拒,他要求活出一个活脱脱的自我而不是他人襁褓里的永远长不大的幼仔。我们说:价值是人的价值,树木的价值是为人服务的,如果一棵大树自行烂掉它就无所谓有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他对社会,家人的贡献和对自身的自我完善上。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人的成功是一个不确定、非数字化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功的价值体现:救死扶伤是一个医生的价值;养子顾家是一个父亲的价值,艺术家以自己的作品奉献给人类,为自己和他人找到灵魂气息的家园……人的每一次劳动都以价值的形式展现给这个世界,因此他的个人价值与他处的社会环境发生关联而体现为社会价值。
         古今中外关于价值的论述很多,如:柏拉图认为价值是理性的本质即理念;亚里士多德说:“那些对于好人来说是具有价值的和愉快的东西即为真正有价值的和值得愉快的东西”。康德认为价值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绝对命令”……当代对价值研究比较系统的是威斯考夫(美)和S。哈特曼(德)。威斯考夫把探索价值观念的途径归为:自然主义、人本主义、本体论并对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自然主义的设想是运用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关于人的研究中形成的的看法呈现在感官给我们提供的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念是较低类型的现实;人本主义是运用逻辑和现实观察,运用同情和直觉,把握整个人类的处境以及超越性、意识、自我意识和自由,运用价值理论试图统一人类生存的种种矛盾;本体论通过分析存在以及人类生存中有关人的设想,去把握存在本身的内在规律,给人的生存以新的启迪。他的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对于开启我们的思路具有很好的帮助;哈特曼的研究更具体系统:它通过对各种价值观念的梳理,指出了价值的特点、性质、衡量标准等并试图用数学公式的方式把价值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对于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具有一定作用,但对于生命价值的不确定性,它只能是一种奢望,因为笛卡尔、莱布尼兹都在这上面失败了。中国古代哲学实际是义理学、道德学。中国古代的哲人在探讨人生的理想和人的行为的评价标准时,围绕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的关系进行的争论,都与价值密切相关。所以作为东方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国古代的价值思想也许能给日益衰病的人类道德开出一剂良方。是也非也,实难料定。
         东西方价值观的比较      人都有相同的生理、心理特征,而之所以出现差异性,那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的不同。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特殊的海洋文化,造就了西方人开放的、扩张的生活习性和探索无限的社会文化心理欲求,成就了他们浓重的宗教意识和文化情结,于是出现了具有西方个性色彩的价值体系;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特征的华夏文明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地域环境的封闭性成就了东方人保守的、关注今生今世理性做人的早熟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于是出现了具有东方特征的稳健、求静的现世主义的人格特征。虽然他的东边也有广阔的蓝色海洋但是向陆地求生存比向海洋扩张更有安全性,于是这种无为而治的大众心理深深的根植在东方人深层的社会心理中。漫漫海洋对秦始皇来说起死回生的仙境,可是他自己却不敢向前迈进一步;悠悠黄沙对唐太宗来说是一片死亡的海洋,他却派玄奘去西天取存活真经。也许是土路比水路更有安全性,与其冒险捕鱼,不如退而农耕。从这些人的生活方式上我们足以看出东方人的价值取向上的惰性。

东西方人的七大价值冲突

西方


东方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分析


整合


一元时间观


多元时间观


普遍主义


特殊主义


平等


等级


赢得的权利


赋予的权利


内部导向


外部导向



     这些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观念,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类人的生活习性,构成了两道气象各异的人格风景,在价值取向上,西方人关注个人的成功,东方人寻求集体的共荣;西方人的思维范式重于分析,东方人是整体思维(板块思维。如“道”“天”……)其他对比,大家可以从表格中看出,这里不再赘述。
克拉克洪-斯托特伯格框架(价值维度的变化)

与环境的关系


控制


和谐


屈从


时间导向


过去


现在


未来


人性





混合





活动导向


存在


控制





责任中心


个人


群体


等级


空间观念


隐私


混合


公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