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红的就是西方人的价值维度:在与环境的关系上强调控制,征服自然,不断地技术创新;在时间导向上注重实际,在人性上属于混合,活动导向上必须行动;在责任中心上以个人为中心,强调隐私,保护隐私。西方的价值观表现为认知成分,较理性;东方人的价值观更偏重于情感成分;在行为成分上,西方人更多表现为言行的一致性,东方人表现为言行的不一致性。行为方式是实现价值观的手段. 比如,个人主义、合作型、竞争型、互爱型、负责型、进取型;存在的终极状态是最后得到的价值. 舒适的生活,追求自由,令人兴奋的生活.内心的和谐。东方人偏重于行为方式,以处事的方式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西方人偏重于存在的终极状态,注重最后所得到的。西方人注重的价值观实用,有利于价值的创造。
人类价值的重建 在对东西方价值体系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的价值文化是基于基督教至上的的对人的神性境界的想往,是对真,善,美的弘扬和对自我生命的肯定。而东方的价值观念也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而这种发展是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的对人合社会目的性的期待。它更多的是要求人对社会的适应而不是社会根据人的需要提供给人更多更多的成功的方便。价值目的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价值体系里里,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是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位置和财富。拥有一定的权利和金钱是一个人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成功的标志。但超限度的金钱和权利崇拜会使整个社会价值的天平发生倾斜。是一些人会无所顾忌的无追逐身外之物而误入歧途。
新的价值体系的确立,要基于人的健康发展,人的自我人格的确立和人的内在生命意志的舒展。生命的价值不再是游离于人的生命之外的外在的对生命的附加,而是生命自身发展之必需。人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各种能力的进步。立足于生,死两极的对生命的关照,我们不难发现:一切身外之物对生命都是无益的附加。诚然,在得到一些物质的满足之后我们会有片刻的心灵满足,但这种昙花一现的满足之后使更多的无奈和叹息,而真正的持久的满足是自我人格的弘扬和自我生命意志的舒展。
新的价值体系的确立,要基于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价值观念,生命观。病态的心理需求,造成病态的社会价值取向,构成病态的社会图景。对社会病态的医治,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健康的生命理解。确立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个性生命意志,使人的独立人格不断得到圆满和完善
新的价值体系的确立不是对东西方传统价值的糅合而是基于人的基本生存状态而产生的新的价值理念,适合现代人走向成功的新的价值体系。在这里,我们把人的生存状态分为三个层次:自然层次、社会层次、精神层次,新的价值体系将在这三个层次上产生:
自然层次 从生物学角度讲,人是一个短暂的生命现象,人对其他动物有着一种天然的喜爱,这种爱,源于生物对自身对同类的同情、悲悯,它体现着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也是人渴望回归自然的本能反应。人把这种爱推己及人,使人具有了天然的仁爱之心。其次,人是一个自然之物,他有自己的基本需求:存活需求、衣食需求、生殖需求……对这些需求的满足,体现着对生命的认同。传统价值观念的“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对人的自然生命的扼杀,是对人的基本生存权的否定。在这个层次上新的价值观应该是:尊重生命、弘扬人性、回归自然。尊重生命:生命是最宝贵的。没有生命,人就丧失了生存的权利,因此人本主义的生命观就是把生命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反对战争,战争是荼毒生灵的罪恶之源;反对死刑,杀人者剥夺别人的生存,以命偿命造成新的杀人,也是对生命的否定。因此,给生者以生的权利是一种人道主义。尊重人性,人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它包括它包括自然人性和文化人性,让生者有基本的吃饱穿暖的权利,所以我们提倡福利型社会。至于性自由,我们不是禁欲主义者,人是自己的行为的立法者和执行者,他对自己的行为有支配的权利——但应不损害他人和群体的利益为度。复归自然,恢复人的天然本性,这是一切文化的归宿。自然界原本就没有什么生的规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要按照自然规律生存,人的一切都是可能的——只要人的活动都是善意的。
社会层次 人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人不能脱离群体而遗世独立,在社会层次上,人的价值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互助关系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与他周围的人组合,构成一个个单位的“群体人”。在这些群体里,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参与群体的活动中彼此得到来自群体内部的真诚、善良、关爱让人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真诚,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人可以在坦诚的交往中感受到人际间的原本存在的自然,本真、无私的淳朴关系。现代社会,人已由自然人变成经济人“人被看成仅仅关心金钱并被贬低为工于金钱的主宰”(威斯考夫)。人与人的关系也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善良是人的天性,人只有在对生命的悲悯中体现出人的胸怀的宽阔和博大。人性的恶,是由社会文化的熏陶而成的,人不是生而知道杀人的,是后天的教化告诉他以牙还牙,杀人偿命,于是人类的怨恨愈集愈深。正如阿士利·蒙塔古所言:“不是由邪恶的婴儿才长成邪恶的人类,相反,倒是邪恶的社会才使得善良的婴儿变成不正常的成人,并且这一切都是在不良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人类的恶,除了战争和残杀外,更多的是源于强势者对弱势者的人格欺凌,这种欺凌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恫吓、威逼、要挟、以势欺人、豪夺巧取、敲诈勒索,人越来越远的离开人的本性而变成“狼”(霍普斯),弱势者由于**的价值观念的驱使,曲意逢迎、献身献金,美好的天性在污浊的社会染缸里扭曲变形,人的多重人格的出现是社会的罪恶。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点沟通和理解,多一点真诚的灵魂交流,人类就不会无药可治。因为人类还有一丝的仁爱存在,仁爱,是维系人类关系的情感纽带,人,是一个情感动物,爱与被爱的灵魂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人只有在爱的阳光地带才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亲情、爱情、友情,情情扣动人心。除了这些,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平等、民主、自由都是人的社会生活中不能或缺的普世价值。
精神层次 这是人的生活的最高层次,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只是因境界的高低而产生差异。人只有在自己的心灵里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悲欢离合都在这个自我世界里展现出来,什么时候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能够完美合一,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健全的,完美的世界。在这个完美的世界里人的灵魂都是彼此相通的再没有尔虞我诈、再没有人格扭曲、更没有因绝望而撒手人寰。人们的精神完全进入一个清静无为,温文尔雅的的宁静的涅槃世界,他唯一要做的是默默的品味生活的温馨。如果硬要给这个精神的价值世界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那就是:淡泊、宁静、自然、智慧。也许有人会说“简直是痴人说梦,我们这些凡人怎么能达到神的境界?”。其实也许你错了,神的境界也许并不存在,也许就在你心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对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境界只有靠自己去用心领悟。其实神是无处不在的,若果你闭上眼睛让灵魂排斥一切骚扰,你就和神相遇了。这是一个人神合一的世界:在这种境界里“随着这种领悟的发生,他的过去和未来就会融为一体,他的永恒性如今似乎就在于其确实的现在之中,它就存在‘此时此地’。他是它自身的主人,他不再是一个动物。的确,它既是动物又不是动物,因为当他的动物性未超出客观性的表面王国时,他就不再身居其中,他已经超越了它。换句话说,他依靠于自身并沉浸于自身,他生存于他的‘此时此地’,他不是任何人或任何物的奴隶,而是这个宇宙的主人和上帝,是无穷无尽之可能的寓所”(——铃木大拙《禅宗的人类价值观念》)。从无到无,真正的价值是无价值。在这个生命的最高境界里,价值不再是一种规范、一种尺度、而是存在于人心中的不可言说的行动,这种行动无需什么规定和指派已处处合目的、合规范,就能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走向生命的成功。正如孔子所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自己的一切活动价值都合乎人类的最高价值,所以心里就不再有价值的概念来左右自己的行动,也就达到了老子的“无”的境界:“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遗憾的是:如果人在三十岁就达到此种境界,人生将是何等洞明!生命从无到无、生命价值从无到无,人生完成了一次悲壮的回归。有人说:我一开始就达到了这种境界——空灵。但不经过灵与肉的生命体验,不经过社会生活的砥砺是很难达到此种“顶峰体验”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生命的回归,一定是经历了艰难痛苦之后的对生命的最终醒悟。
所以,在生命的自然层次,生命无所谓价值,如果说有价值那就是依靠本能的存活;人的价值只有在步入社会层次后人与人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后才能体现,它的最佳状态是:真诚、善良和关爱;最后在自己的精神层次里达到宁静、淡泊、自然、智慧的无我境界。所以新的价值体系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