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主流经济学见鬼去吧!
江苏南京财经学院副教授卢映西
2011年3月10日
作者按:近年来,不断冒出一些头上长角的中国幽灵,在经济思想的星空中游荡。大家熟悉的,有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系列。去年,何新先生老骥新唱,推出巨著《反主流经济学》。接着,蔡定创先生著书《货币迷局》,直斥主流经济理论界的僵化与麻木。更近一点的,有黄卫东先生的《我国十大荒谬经济现象》,端宏斌先生的《一个并不荒诞的寓言》和《为何中国人没钱购买自己产的商品》,都让主流经济学很难堪。
当然,让主流经济学难堪的远远不止这些,随便上网浏览一下,就能发现这种曾经风光无限的“显学”早已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了。在这样的时势之下,我写这篇文章,不指望能写出多少新意,只是想在必定要死的老骆驼背上再添一根稻草,促其早死。事实已经越来越清楚了,只要这种祸国殃民的伪学问不死,绝大多数人就不可能有好日子过,极少数过上好日子的幸运儿,也好不过三代。
一、稀缺性及其破绽
每一个学过经济学的人都会记得,在上《微观经济学》第一课的时候,老师总会给学生讲解稀缺性这个概念。所谓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即资源总是处于稀缺的状态。正因为存在稀缺性,才需要经济学来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如果是相反的情况,欲望有限而资源无限,那么经济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有一本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还谆谆善诱地说:“一个简单的智力实验可以证明这点:假如所有社会成员都被要求开出他们在无限收入下所想购买的物品和服务的清单,你认为这些清单还会有结尾吗?”那意思是说,把你想要的东西一个个数出来,当发现怎么数也数不尽时,你就明白什么叫欲望无限了。
上面说的就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最重要的一块基石――稀缺性假设。每一个进入经济学殿堂学子,第一步都必须踏上这块基石。多少年来,石上过客不知凡几,但极少有人在这块入门基石上停下脚步,细细端详,敲敲打打,看看它是否足够坚实。
现在,假设我们都是真懂点数学的人――不是指有多高深的理论造诣,而是指至少知道“无限”、“无穷”等概念是数学专有的研究对象,不懂数学的人在使用这些字眼时,其实是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真懂点数学,就应该看出,上面通过数数来理解“无限”的方式是错误的。例如随便到一个海边的沙滩上数沙子,也是怎么数都数不完的,但我们不用数就知道,整个地球的沙子总数是有限的。在无疑处有疑,在有疑处发现破绽,所有重大科学发现的开端,都大体如此。
在继续对稀缺性假设穷追猛打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何新先生的一个基本观点:“每个致力于为国家和国民服务的经济学家,他们首先应当把国家利益、国民利益、国民经济的利益置于学术研究的首位目标--而不是去考虑什么‘稀缺性’,以及抽象的全球资源如何得到最佳配置这种炼金术问题。”
一看到“稀缺性”,马上洞悉对方玩的是“炼金术”,这就是传说中的“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
我在人大的贴一般人看不懂,我就在猫眼写了个简单版,把资源配置的问题也写了。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3&id=7009964&page=1#7009964
下面是原文,你看了就知道我与何新的档次差别。
“我不明白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这种定义怎么会在有《国富论》—研究国家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这本书之后还有那么多人会去研读。
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鼻祖的亚当。斯密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经济学就是为了研究国家财富的性质与起因,而这之中有对资源,生产,价值,分配的研究,但这一切都只是过程,经济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国富民强,人民富足,这就是经济学的根本所在。
再说通俗一点就是人们只要上一天的班,可以获得一年,十年生活所用的财富,这是最好的。这才叫做经济。这样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留下来学习知识,道德,美化生活,净化环境,照顾老人,交际朋友,保卫国家。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人们获得财富来支持。相反如果一些国家民众一周上七天班,每天工作十一,十二小时,再有道德水准也不能让人们有足够的体力与精力去优雅的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一个国家的富足与民众的道德水平也息息相关,《史记 管晏列传》里,管仲有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经济是普通人要活得好就要以富足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