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解《资本论》第二阶段小结(上):马克思三大失误——另解《资本论》(49)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商品;劳动;商品价值
主流马派曾经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概括为“劳动创造价值”。这个概括的三个词“劳动”、“价值”及其之间的关系“创造”也正是马克思的三大不足与失误之所在!百来年的争论实质上皆是围绕“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句话的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而展开的。只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最核心,但又存在致命缺陷的基本概念“劳动”、商品“价值”及“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这三大方面给出重大的突破性的发展,活跃我们的理论思维,才能使劳动价值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才能有助于劳动价值论的长足发展与取得共识,有助于统一的和谐的商品价值理论的建构。
马克思的致命失误之一,就是对“劳动”概念内涵的界定存在着片面性,即实际上把劳动局限于物质资料生产领域中的在生产第一线的直接的以简单体力型劳动为主的重复性的正在进行的活劳动,只突出劳动的个体性和体力消耗性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和社会性智力创造性等等主导作用,即在事实上忽视智力和知识在劳动中创造性等等的作用。对于事实上存在着的劳动的三足鼎立的三种时态,马克思缺失了一足极为重要的将来劳动时态(包括过去将来时态的社会性潜劳动),他这样构建的劳动价值论能稳固吗?其中过去将来时态的冻结状态的社会性潜劳动在人类劳动生产历史中一直在发挥极其巨大的作用,它也正是被某些人所诟病的“资本”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力的本质之所在。……劳动有三种时态是我的独特的专有的观点,特别欢迎评论!
马克思的致命失误之二是对于“商品价值”认识的摇摆。尽管马克思对商品价值也有过难能可贵的认识,诸如列宁所说的:“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表现着各个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发生的联系。”[列宁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2页。]但马克思并没有把这个难能可贵的认识贯彻始终。他在很多地方又都是局限于从“物”的角度出发,把商品价值“预设”成脱离市场交换的单方面只是由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创造出来的静止的先验的实体,并将它视为本质的内容,进而又将交换价值看成只是现象的形式,即把商品价值与交换价值看作是“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历史上商品价值就是商品交换价值,是一回事,它只出现在商品交换之中,它是表现交换的结果而不是表现交换得以进行的原因!主流马派闹不清楚物品到底是因为预先就存在着静止的先验的“价值”,所以才能进行交换,抑或是因为进行交换,物品(得到需求方认可的转化为商品)才表现出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马克思也倒果为因的将商品价值理论的研究从交换领域人为地拖回到生产领域中(或者说是因为马克思喜欢“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而导致的)。……。只有把商品价值看成是人们在交换领域中交换所拥有的不同质的劳动的“关系”,才是劳动价值论能有效解释现实以及化解人们对劳动价值论产生各种误解与曲解的关键所在。这里所说的劳动当然不仅仅是活劳动,还应包括三种时态的劳动以及“具有等效劳动量”的自然资源。关于自然资源“具有等效劳动量”的问题,后续文章会有讨论。
马克思的致命失误之三则是上述失误的必然继续,即既然把商品价值看成是脱离市场交换的单方面只是由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创造出来的静止的先验的实体,那就必然强调商品价值的“创造”问题,就可能只突出劳动的个体性(活劳动)并拒绝承认“物力”或“非活劳动”因素(实际上是社会性潜劳动的体现)对商品价值量的表现所起的作用,进而就把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关系看成是活劳动的创造与商品价值的被创造的关系。而如果把商品价值看成只是人们交换所拥有的不同质的劳动的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商品价值只是生产商品的起点形态所投入的各种劳动在劳动交换过程中经过社会评价后的劳动社会有效性的一种表现(因而它绝对不是单方面就能事先决定的,要得到需求方的认可),则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就是用劳动表现商品价值的问题,即用全社会统一的有效社会劳动来衡量私人劳动的社会有效性。在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上,最初“劳动”就只是作为评定或衡量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尺度,就如用弹簧拉伸的长度表现力的大小一样。三种时态的劳动以及“具有等效劳动量”的自然资源都可以表现为商品价值!
由三大失误必然导出对剩余价值、剥削等等一系列的界定的失误。……
欢迎挑错补漏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