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底层逻辑,它是对价格的溯源行为。然而,价值的本身属于定义,而定义是无所谓对错的。也就是说,你认为价格的源头是什么,什么就是你的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的源头在效用,劳动价值论的源头在劳动。无论是哪一个源头,必然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而笔者经过长期痛苦的思索,终于有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价格其实就是数量的反比,所以这里把数量定义为价值,称其为数量价值论。
数量和价格,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严格的说起来,我们把数量定义为价值意义不大。因为数量就是价格,然后我们再把数量定义为价值,等于说我们直接把价格定义为价值,哪里还存在价值的溯源呢?所以这里的数量价值论,其实不是独立的价值论,而是一切价值论的准备条件。有了数量和价格的这一层关系,我们再也不用去探讨价值和价格之间还存在什么关系了,我们只需要探讨价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就好了。
数量是客观的,所以价格也是客观的,也就是说价值是不可能直接去左右价格的。那么价值论还有什么意义呢?价值论的意义,在于让价值和价格相符。只有价值等于价格,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要实现这个目标,价值本身必须可以度量。效用可以度量吗?人的心理活动,拿什么度量?度量的意义又何在?反观劳动价值论,劳动时间是客观的,所以它是可以度量的。劳动就是从投入到产出过程,它也是一个让价值和价格相符的过程。换句话说,劳动价值需要产品价格的赋值。
价格是数量的反比,这一结论颠覆了经济学的传统。众所周知,微观经济学是建立在价格均衡基础上的,它认为供需平衡才能决定价格,它有自己的一套价格发现机制,成长机制。如果价格是数量的反比,那么我们还需要供需平衡关系?不需要了!在供需平衡曲线图中,价格和数量是一对变量,一个是自变量,一个是因变量。现在我们可以宣布,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两个变量,只有一个变量,就是数量,而价格不过就是数量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两者是不同制式的换算关系,不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写在后面的话)
经济学的源头是价值论,价值论表述不清,经济学就发育不全。那么价值论的源头是什么呢?这个源头,不是价值的来源,而是价格的形成机制。从我们现在来看,价格至少有三个形成机制,一个是我们根据劳动的大小定价格,一个是我们根据效用的大小定价格,一个是我们根据数量的大小定价格。毫无疑问,这三个价格是我们根据不同标准得出的,因此它们三者之间,一定是不统一的,价值论的任务,就是把这三者统一成为一个整体。三者之间,数量才是直接决定价格的,或者用数量调整价格,或者用价格调整数量,一个动,另一个就跟着动。那么你效用能决定这种调整关系吗?当然不能了!你觉得交易不合适,不符合你的预期,你可以不交易,但是你一旦决定交易,交易的价格就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了!劳动也是这样,我给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决定了你是不是接受我的工作,但是你一旦接受了我的工作,产品的价格就不是你劳动力能控制的,劳动并不能决定数量对价格的绝对控制。所以什么是价值的初始来源呢?就是在我们人力控制范围之外,这个东西就存在了。这个东西,它就是数量,它是调整平衡用的,是自发的。数量和价格,就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效用和劳动,不能决定这个价格,但是可以决定是否接受这个价格。看劳动是否接受,我们需要用产品价格给劳动进行赋值。看效用是否接受,其实也很容易,就是你认为的价格,不符合你的效应标准,你可以不卖。这样,除去你不卖的部分,你卖出的部分,依然是遵守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的。这个时候,均衡价格,和劳动价格,两者都是成立的,唯一不成立的就是效用价格。效用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形成价格,而是为了形成剩余。只有剩余,才能吸引新的投资,新的劳动力,从而消灭剩余。到了最终阶段,均衡(数量)价格,劳动价格,效用价格,三者同时成立,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高度统一。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了,劳动价值论到底有什么用呢?没有你劳动价值论,价格是那个价格,有你劳动价值论,价格也是那个价格!这个话也对,可是效用价值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其实呢,我们研究劳动价值论,其实并不是想通过这个劳动价值论去影响价格。根据我的理解,劳动价值论有如下几个伟大意义。第一,劳动价值是通过时间计量的,劳动量是工厂成本控制的最重要手段,只有对劳动进行赋值,成本控制才有意义。第二,建立公平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劳动价值论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是人类最理想的财富分配方式。第三,研究经济增长理论,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剩余价值基础上的理论,而剩余价值的存量,决定了年国民经济总收入,我们通过对历年劳动的积累研究,可以建立经济增长的新模型。第四、只有劳动价值论,才会存在价值转形,通过对价值转形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经济社会为什么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价值是如何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发生变化等一系列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