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798 114
2021-09-29
本人发了一个主题《且看石开石如何循环论证》,指出石开石把“P=(Q/C)(1/u)(1/u是幂)”作为“实际价格”的决定模式,就是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作为反驳,石开石提出了“P、Q和C、u是互为充要条件的”的观点(《这是充要条件,不是循环论证——答复wzwswswz先生》),其理由是:
“根据实际的较多的价格P与成交数量(需求量的实证)Q可以推出常数C及常数u。又可以根据已经推出的常数C、常数u推出P与Q的关系。”“假设P与Q完全在需求曲线上,P、Q和C、u是互为充要条件的。如果有P、Q,则有C、u;如果有C、u,则有P、Q。”

这个理由的第一句话最关键,概括起来就是:较多的实际P和Q是推出C和u的先决条件,而C和u又是进一步推出P与Q关系的先决条件。例如,“根据推出的C、u对未来的价格P进行预测(假设Q已知)”。
然而,我们知道,市场上的实际价格与数量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而绝不是在人们的预测中“推出”来的;通过预测而“推出”的只能是预测价格和数量,而绝不是实际价格与数量。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石开石的作为C和u先决条件的P和Q和以C和u为先决条件的P和Q根本就不是同一的概念——前者是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实际价格和数量,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后者却是人的头脑中以“假设P与Q完全在需求曲线上”为前提而推出的预测价格或数量,是一种主观存在,因此根本就不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价格和实际数量。

由此可得,在石开石的上述理由中,实际有三对概念,我们分别用字母来代表:A(实际价格和数量)、B(C、u)、C(预测价格和数量)。
因为A是B的先决条件,B又是C的先决条件,所以,石开石就说A与B是互为充要条件的!

这绝对是典型的混淆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1-9-29 13:27:4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9-29 18:26:47
石开石的脑袋是实心儿的,而且拿个棒槌就当真。
他看到经济学教材里面随便举例的需求曲线方程,就当做了金科玉律,就当做了事实真相。
其实那个方程不过是随意造出来的东西而已(人们只知道需求曲线大概是一条下降的曲线,刚好那个幂函数符合这一点,就拿来代表一下而已),谁也不会认为那是实际情况,但石开石就能那么认为,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9-30 11:02:20
假设P与Q完全在需求曲线上,P、Q和C、u是互为充要条件的。如果有P、Q,则有C、u;如果有C、u,则有P、Q。”
+++++++++++++++
注意:这是严格的充要条件说明。
C.u当然是根据实际的P、Q推出——但前提是实际的P、Q与需求曲线上的P、Q是一致的。或者是说实际的P、Q数据与需求曲线上的数据相符。
————————
W先生,您自己又扎稻草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9-30 11:05:11
而后者却是人的头脑中以“假设P与Q完全在需求曲线上”为前提而推出的预测价格或数量,是一种主观存在,因此根本就不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价格和实际数量。
+++++++++++++++
您忘记了假设吗?假设实际数据完全符合需求曲线的数据——您说不符合——那是违反了基本假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9-30 11:07:07
clm0600 发表于 2021-9-29 18:26
石开石的脑袋是实心儿的,而且拿个棒槌就当真。
他看到经济学教材里面随便举例的需求曲线方程,就当做了金 ...
需求曲线为幂函数方恒——这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结论。
这一点,您不知道,是您自己的问题——这证明了您根本没有看中级微观经济学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