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1135 1
2011-04-26
昨晚看到央视的节目,关于《中国经营报》与中国首善陈光标先生关于慈善行为的真实性的质疑与辩解,忽然想到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思想分析,这个事件的社会经济影响。
       首先,我想到的是慈善行为的外部性。本身高调慈善,对于慈善的受益者,对于慈善的榜样作用,对于社会都有很大的外部性,是件很好的事。
        如果慈善行为掺水,势必对慈善者的个人形象,和广大群众有一个不好的影响,产生负外部性。
        对于中国经营报这样的媒体,揭露虚假行为是他们的职责使命,但是对慈善者无情的伤害,产生的负外部性,要比他们报道事件的意义大得多。毕竟人无完人,要是对每件慈善行为,每个慈善家都这样催毛求疵,试问谁还敢慈善,谁还敢带头去做慈善事业。请媒体人不要将我们国人的慈善热情,慈善意识扼杀在摇篮中。

        其次,我们的很多慈善单位缺乏信息透明度,再出现这种事件时,我们的慈善单位应该及时出来澄清问题,而且可以提供大家监督的有效途径。

        我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有更好的,更清晰的经济学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4-26 15:55:55
慈善行为掺水就有负的外部性吗?

我说给你100,结果只给你10块:这是负的外部性吗?

除非你觉得很憋屈,极度不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