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551 32
2022-04-22
    先不展开价值这个词。《劳动价值论》所说的“劳动”,是否能决定商品价格呢?这是肯定的!但在逻辑上还不完整,或者说对“为何生产”解释的有点少。

    在生产车间里,把棉花做成衣服,这是产品的生产。从更广意义上来说,如棉花、竹笋、鸡蛋、煤矿等产品的生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付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时间、工具器械等,都属于生产所必要的因素,是对产品生产的必要投入,也是产品的“生产成本”。

    所有产品原料的来源,几乎都离不开大自然,人们付出或多或少的“劳动”,搬运、种植、捕猎、饲养、制造等,才有“产品”。确实可以说有劳动才有产品,劳动是生产成本中的一个必要因素,说劳动决定产品价格,逻辑上没问题,只是不够全面,说是生产成本决定产品价格,可能更为贴切。仅靠生产成本,就可以给产品定价了吗?不,生产成本只是决定价格的下限,正常人都知道,不做赔本的买卖,既然做生产销售,那定价肯定得高于成本,不然就要赔本。

    产品的价格上限由谁决定呢?如《效用价值论》所说:需求!由买家的需求,买家在购买产品前,会做主观的评估:产品对我没用的,不买!太贵了,不买!不喜欢,也不买!买家对产品的主观需求,决定了交易会不会发生。评估的时候,会有付出代价的接受上限,超过了这个上限,也不会有交易发生。可以说买家对需求的主观权衡,决定了产品定价的上限。

    在双方估价的上下限范围内,交易才会发生。双方交易实际发生后,卖家才能收回成本、获得利润,从而才能给生产过程回报,这是交易的过程。产品的定价,在仅考虑买卖双方的情况下,既依赖于劳动,或者说生产成本,又依赖于买家的需求。生产和消耗是相互依存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有的劳动生产。

    现今大多产品,都无法跨时空的满足人的需求,产品的有效流动,也是不可缺的一环。生产的产品,能流动到有需求的人手里,并且被实际消耗掉,这才算是有效的生产。生产、流通、满足需求,这三部分是:劳动满足需求的过程。消费者有确定的刚性需求,也有变换不确定的弹性需求,卖家为了满足消费者确定和不确定的需求,在自然的优胜劣汰下,有效满足需求的过程得到奖励,获得利润生存,无效过程则面临亏损淘汰。

        人在沙漠中,快要渴死了。要把水精准、快速的送到这个人手中,运输的代价有多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2-4-22 19:56:49
产品的定价

    买卖双方的心理活动通常是这样,卖家:他最高能出多少? 买家:他最低多少能卖?

    买家付出代价换产品,对他来说,在产品不变的前提下,付出的代价是越低越好。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值得自己付出多少代价,买家对承受上限会有一个主观的估值。理性的买家,可能会先试用一下产品,会参考其他途径获得的代价,或是自己生产的代价,以及参考替代产品的价格等,从而做出更全面的权衡,这是买家对“需求与付出”的权衡,在心里给出主观估价的大致上限,低于这个价,自己就是赚了,也更容易发生交易,更容易让产品流动。

    卖家通过自己劳动生产的产品,他对生产成本会有一个估值。在没有货币和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他对劳动的估值也是主观、模糊的,对生产成本也只是一个大致的估值。在产品能卖出去的情况下,卖出的价格是越高越好。卖家对生产成本与交易价格的权衡,就是对“付出与回报”的权衡。只要高于自己对生产成本的估价,那就是赚的部分,是除去成本后的利润。利润越高卖出意愿也越强,也更容易让产品流动。

    常说买卖是双赢的,没人会做亏本的买卖,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有一方觉得这笔买卖会吃亏,那交易就不会发生了。卖家对定价底线的估值,和买家对定价上限的估值,都是主观的。双方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讨价还价的博弈中,价格会被拉到一个点,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这是一买一卖情况下,原始的产品定价过程:生产成本决定定价下限,买家对需求与付出做权衡后的估值,决定定价上限,最终定价在利润和需求的博弈中浮动,达到一个平衡点,让双方在产品的流入流出意愿上,走向平衡。客观的看来,买卖双方的利益博弈,也是产品价格在交易中自平衡的成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4-22 19:57:46
需求的度量

    前边尽量避开价值这个词,是这个词比较抽象。比如只说香菜有价值,就可能有些抽象,对谁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严格的语法,就得有具体效用,和源、目标两个对象。产品具体有多少价值呢?字典上说“价值就泛指价格”。按字典上的解释,语法就不那么严肃了,也不好深入的去分析问题,担心自己捋不清问题的逻辑,所以才会尽量避开类似的词。

    这产品对某人有实际效用,或者说他对这产品有需求,这需求的价值具体有多少呢?常见的方式是用“舍与得”来换算,他愿意为这需求付出多少代价,用代价来间接的度量需求。从理论上说,他愿意付出的最大代价,基本等于他对产品需求的大小。这是他主观权衡后的结果,是个人对舍与得的衡量,每个人由于自身的情况不一样,衡量结果也有大小不等的差异。

    自己需求的产品自己生产,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所带来的生产劳动。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付出了劳动来生产,这是付出的代价。生产出的产品,用来满足这种需求,获得了需求的满足。如果生产要付出的代价太大,超过了他愿意为产品付出的最大代价,那就不会有生产了。在愿意付出的最大代价,和实际付出生产的代价之间,中间就有个代价差:实际付出小于或等于最大付出。

    需求决定是否有生产劳动,而这个需求与生产的差值,影响了生产劳动的意愿。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都希望劳动成本越低越好,这是人懒的天性,或者说都希望用更少的生物能量,去完成同一件事情。在自然的优胜劣汰下,高效胜出、低效被淘汰,这是对能量运用效率的挑选,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高效。

    效用价值的变化:果蔬生鲜,采摘后会逐渐腐坏,对人的价值随时间在变化。一个人在沙漠和在水湖边,对他来说,水的价值随着地点不同而变化。一个人在雨天和晴天,雨伞的价值随环境不同而变化。在不同时间、地点、环境下,由于个人需求的变化,产品给人带来的效用也会变化,他为产品愿意付出的代价会变,或者说购买意愿的变化。对产品或环境等的主观认知变了,就可能引起购买意愿的变化。

        有些推销老年人保健产品的人,使用的就是改变消费者认知的方法,产品不变,消费者的认知变了,从而对产品的需求也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4-22 19:58:26
交易的意义

    假设人们都从事同一种生产劳动,生产同一种食物,他们不需要交换,收获全靠自己的劳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社会没有这么单一,即使在原始社会,至少也有狩猎和采集两种食物生产,有了两种食物,如果他们之间要交换的话,就会有一个交换的比例,这个比例如何确定?

    最原始的物与物的交换,就必然会涉及两种物品的交换比例,在没有货币做参考的情况下,交换比例的磨合、确定,是以双方对物品的认知为基础(如味道如何、保存时间、生产难度等),在双方的买卖博弈中逐渐确定比例。交换比例或规则由粗到细,逐渐磨合、达成一个大家都认为比较合理、公平的比例,磨合出一个互换的共识,这是认知的一种同步。产品互通互换的比例,依赖的是:人们对产品的认知,以及舍与得的博弈。如果缺了其中一点,就很难形成有共识的公平比例,或者说有共识的定价。

    两人产品的互换,代表的是不同生产劳动的互换。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被有效组织,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必要食物生产劳动的饱和,催生过剩的劳动力去做其他劳动,衣食住行等。不同产品间需要交换比例,不同劳动需要明确的交换比例、交易规则,交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客观来看,原始社会的人为了自身需求而生产劳动,有了交易过后,付出的生产劳动却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似乎人们的觉悟提高了一大截,文明层次上升了一个台阶。人们从事满足他人需求的生产劳动,再以收获的报酬去换取自己所需,其实人们最终目的并没变,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只是多了个中间过程而已,交易让人们逐渐开始分工、合作生产。

    劳动报酬的最底线是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底线,是生物维持生存必要的能量来源,也可以说是劳动成本的绝对下限。早些年间,一些商贩会低调的说,自己做的是“糊口的营生”,挣不着啥钱。这糊口营生从逻辑上来看,不就是劳动成本的底线吗。卖家在正常情况下,衡量、确定产品价格时,通常不会以这个绝对下限来做参考,或者说参考得更多的是相对下限:自己从事其他生产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劳动成本的相对下限,是个人主观的认知,是卖家给产品定价的一个参考因素。

    买卖是双赢,赢在哪里?在卖家主观的成本下限,与买家的付出上限之间,就是“利润”的空间,在这个上下限之间,双方都有利的,可以说交易是互利互惠的。买卖双方都在权衡自己的“得与舍”:买家为什么会买产品?他自己做不出来,或者做起来很麻烦,生产的代价很大,大得已经超出了买的代价。卖家为什么要卖产品?做其他生产挣不了多少钱,或者想在这新生产上挣更多钱,如果他做其他生产能挣更多,那他为什么还来做这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4-22 20:00:57
货币的意义

    产品是人付出生产劳动的成果,买家用货币来和卖家交换产品后,卖家本应该得到的等值的实物,现在却变成了货币。从这个角度看,货币代表的是自己实际的劳动,而且是有人需求的有效劳动,货币就像是存储劳动力的容器,在市场上,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用货币换成自己的劳动成果,或是按一定比例,换到他人的劳动成果。

    劳动者需要对“劳动”的存储,从货币发展史上可以看到,粮食、布匹、家畜、稀有的贝壳、珍稀羽毛、宝石等都曾被当作货币,发展初期,大家都喜欢有具体用途的实物,把很多人都有需要的产品,当作交易的货币。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从实物货币,再到金银等金属货币,再过渡到纸币,以及抽象的电子货币。货币从硬通货逐渐变成虚拟货币,这是人们对货币信任的改变,信任货币可以换成产品,也是人们在信任与便携性的妥协。今天用电子货币,可以让货币跨时空的瞬时流动。

    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在物物交换的原始市场里,有个人想把自己养的鸡拿去换套衣裳,他跑到裁缝那里去换,裁缝却不想要他的鸡,并说他家里没酒了,他做的衣裳用酒可以换。然后这个人又到酒家去,酒家也不想要他的鸡,并说到…… 最后这个人在做了一连串交换后,终于把鸡换成了衣裳。物物交换是双买双卖,在双方都需要对方产品的情况下,才可能达成交换,如果一方暂时没有需求,就可能达不成交换。货币的出现,让双买双卖,变成了单买单卖,只要买家需要你的产品,价格合适就可以完成交易,卖家可以用这些承载着自己劳动成果的货币,到市场上去换取自己需要的、等值的产品。有了货币的中转,让人们在“交换劳动”的方面,变得更简单了,不是物物交换时,必须双方都有需求才能交换,而是只要一方有需求,就可以让产品发生交换,让产品流动到有需求的人手里变得更容易了。


市场

    市场是对交易形式的扩大,让满足需求的产品变得更丰富。市场能让产品的生产供应,和人们的需求消耗之间,自动的平衡调整,发生供需的自平衡。平衡调整的关系大致如下:
  • 新产品达成交易时:一件产品,一个需求者。这时供需平衡,产品售价取决于讨价还价。

  • 当有第二个人对产品有需求时:一件产品,两个买家。这时供小于求,就会发生买家之间的竞争,怎么能获得这唯一的产品?买家之间的竞争会直接提高售价,让产品生产能获得更多利润,从而吸引其他人来投入生产。

  • 当产品有足够利润,吸引了第二个生产者,但只有一个需求者时:两件产品,两个卖家,一个买家。这时是供大于需,卖家之间就会发生竞争,怎么能争取到这唯一的买家?售价变成了卖家之间的博弈,卖家之间的竞争会促使产品降价,让产品生产获得的利润减少,最终导致供应生产的退出。

  • 当有两个生产者,两个需求者时:两件产品,两个卖家,两个买家。这时又回到了供需平衡,产品定价又变成了买卖双方的博弈。


    消费者的需求,让产品的生产有利润可赚,利润吸引生产力来生产,这是需求带来的供应增加。当供应过剩时,会发生卖家之间的价格竞争,也是生产成本的竞争,是生产效率的竞争,低效率的生产会更容易被淘汰。市场的一个供需震荡,入局了新生产力,出局的是低效生产力。可以说市场的供需自平衡,也带有生产效率优胜劣汰的功能。

    无论人们的需求变化是增长还是降低,市场上产品的供应和需求,总能自动平衡调整。现今卖家对产品的一口定价,是讨价还价被换成了买家用脚投票的方式,买家会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间接迫使定价高的卖家降价,当产品经常缺货时,卖家也会自觉的调整售价。

    垄断式生产,是一个卖家,多个买家。如果卖家想要最大化利润,就会让供应小于需求,让买家发生竞争,以便从买家手里获取更多利润。为了让买家持续竞争,还会想方设法建立壁垒,以阻止其他生产者入局,以免供大于需后,发生卖家的竞争,从而带来利润的降低。另一方面,提高生产效率,也只是变成获得更多利润的可选项。没有卖家之间的竞争,也就无法让供需自动平衡调整,也缺失了生产效率的优胜劣汰。

    产品有一个比较确定的生产周期,如生产粮食、衣服、手机等。一些产品,如米粮油盐、卫生纸等,在普通家庭里,也有一个固定的消耗与购买周期,也可以说是正常情况下的需求周期。在市场供需平衡时,虽然产品生产周期和需求周期可能不相等,由于生产商的增减,总是能让市场的供给总量,与消耗的总量保持平衡,这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当遇到特殊情况,人们发生抢购囤积,就会出现一次性购买、囤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需求的量,然后在后续的时间里不再购买,或是少量购买。在遇到性特殊情况时,人们担心超市、市场会断货,担心以后买不到物资,所以才有抢购,抢购的人需求很单纯,只想在后面的日子里保持正常生活。市场原理也很简单,市场的供给只是刚好满足:正常需求周期下的消耗量。一旦发生特殊情况,人们大量抢购囤积物资,市场需求量突然暴增几倍、几十倍,市场几乎肯定会断货,甚至是长时间的断供,在市场需求的突然暴增的情况下,仅靠供需自平衡机制去平衡波动,需要很长时间,因为供给速度,也依赖于产品的生产周期。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对危机处理能力的信任问题,与银行挤兑现象类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2-4-23 21:45:07
这探讨的逻辑是太浅了吗,还是说都不喜欢聊底层的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