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意义
产品是人付出生产劳动的成果,买家用货币来和卖家交换产品后,卖家本应该得到的等值的实物,现在却变成了货币。从这个角度看,货币代表的是自己实际的劳动,而且是有人需求的有效劳动,货币就像是存储劳动力的容器,在市场上,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用货币换成自己的劳动成果,或是按一定比例,换到他人的劳动成果。
劳动者需要对“劳动”的存储,从货币发展史上可以看到,粮食、布匹、家畜、稀有的贝壳、珍稀羽毛、宝石等都曾被当作货币,发展初期,大家都喜欢有具体用途的实物,把很多人都有需要的产品,当作交易的货币。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从实物货币,再到金银等金属货币,再过渡到纸币,以及抽象的电子货币。货币从硬通货逐渐变成虚拟货币,这是人们对货币信任的改变,信任货币可以换成产品,也是人们在信任与便携性的妥协。今天用电子货币,可以让货币跨时空的瞬时流动。
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在物物交换的原始市场里,有个人想把自己养的鸡拿去换套衣裳,他跑到裁缝那里去换,裁缝却不想要他的鸡,并说他家里没酒了,他做的衣裳用酒可以换。然后这个人又到酒家去,酒家也不想要他的鸡,并说到…… 最后这个人在做了一连串交换后,终于把鸡换成了衣裳。物物交换是双买双卖,在双方都需要对方产品的情况下,才可能达成交换,如果一方暂时没有需求,就可能达不成交换。货币的出现,让双买双卖,变成了单买单卖,只要买家需要你的产品,价格合适就可以完成交易,卖家可以用这些承载着自己劳动成果的货币,到市场上去换取自己需要的、等值的产品。有了货币的中转,让人们在“交换劳动”的方面,变得更简单了,不是物物交换时,必须双方都有需求才能交换,而是只要一方有需求,就可以让产品发生交换,让产品流动到有需求的人手里变得更容易了。
市场
市场是对交易形式的扩大,让满足需求的产品变得更丰富。市场能让产品的生产供应,和人们的需求消耗之间,自动的平衡调整,发生供需的自平衡。平衡调整的关系大致如下:
- 新产品达成交易时:一件产品,一个需求者。这时供需平衡,产品售价取决于讨价还价。
- 当有第二个人对产品有需求时:一件产品,两个买家。这时供小于求,就会发生买家之间的竞争,怎么能获得这唯一的产品?买家之间的竞争会直接提高售价,让产品生产能获得更多利润,从而吸引其他人来投入生产。
- 当产品有足够利润,吸引了第二个生产者,但只有一个需求者时:两件产品,两个卖家,一个买家。这时是供大于需,卖家之间就会发生竞争,怎么能争取到这唯一的买家?售价变成了卖家之间的博弈,卖家之间的竞争会促使产品降价,让产品生产获得的利润减少,最终导致供应生产的退出。
- 当有两个生产者,两个需求者时:两件产品,两个卖家,两个买家。这时又回到了供需平衡,产品定价又变成了买卖双方的博弈。
消费者的需求,让产品的生产有利润可赚,利润吸引生产力来生产,这是需求带来的供应增加。当供应过剩时,会发生卖家之间的价格竞争,也是生产成本的竞争,是生产效率的竞争,低效率的生产会更容易被淘汰。市场的一个供需震荡,入局了新生产力,出局的是低效生产力。可以说市场的供需自平衡,也带有生产效率优胜劣汰的功能。
无论人们的需求变化是增长还是降低,市场上产品的供应和需求,总能自动平衡调整。现今卖家对产品的一口定价,是讨价还价被换成了买家用脚投票的方式,买家会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间接迫使定价高的卖家降价,当产品经常缺货时,卖家也会自觉的调整售价。
垄断式生产,是一个卖家,多个买家。如果卖家想要最大化利润,就会让供应小于需求,让买家发生竞争,以便从买家手里获取更多利润。为了让买家持续竞争,还会想方设法建立壁垒,以阻止其他生产者入局,以免供大于需后,发生卖家的竞争,从而带来利润的降低。另一方面,提高生产效率,也只是变成获得更多利润的可选项。没有卖家之间的竞争,也就无法让供需自动平衡调整,也缺失了生产效率的优胜劣汰。
产品有一个比较确定的生产周期,如生产粮食、衣服、手机等。一些产品,如米粮油盐、卫生纸等,在普通家庭里,也有一个固定的消耗与购买周期,也可以说是正常情况下的需求周期。在市场供需平衡时,虽然产品生产周期和需求周期可能不相等,由于生产商的增减,总是能让市场的供给总量,与消耗的总量保持平衡,这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当遇到特殊情况,人们发生抢购囤积,就会出现一次性购买、囤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需求的量,然后在后续的时间里不再购买,或是少量购买。在遇到性特殊情况时,人们担心超市、市场会断货,担心以后买不到物资,所以才有抢购,抢购的人需求很单纯,只想在后面的日子里保持正常生活。市场原理也很简单,市场的供给只是刚好满足:正常需求周期下的消耗量。一旦发生特殊情况,人们大量抢购囤积物资,市场需求量突然暴增几倍、几十倍,市场几乎肯定会断货,甚至是长时间的断供,在市场需求的突然暴增的情况下,仅靠供需自平衡机制去平衡波动,需要很长时间,因为供给速度,也依赖于产品的生产周期。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对危机处理能力的信任问题,与银行挤兑现象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