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14楼:
1,色卡色带检验颜色,正好说明我们在用感觉经验研究颜色,而不是物自体的属性。你认为研究的是物体本有属性的颜色,但是颜色本身就是意识的属性。从物理的角度看,颜色仅仅是意识可见的电磁波。而所谓的色卡正是人类意识范围内的东西。
我们再说硬度,硬度是按照金刚石做比较的,那是感觉经验的范畴。而在微观的尺度上,硬度仅仅是一种力。所以硬度甜度都不是物自体的属性,而与意识无法分开。
-----------------------------------
你还在混淆生理机制和物质属性,感觉你根本没有学习过中学物理。
你说物质属性与意识无法分开也只是说明了人类的生理机制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已。颜色是物体反射的某一频段的电磁波呈现给感官的,是光线和感官的生理机制交互而已,如果追求较严格的逻辑,颜色表明的是物体反射某一频段电磁波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物体本来具有的,但是我们用颜色这种表征这种特性,其实是逻辑的简化而已。很好笑的是你竟然用光线是电磁波来否定颜色,你在莫名其妙地给自己设置逻辑矛盾。
还硬度是感觉经验范畴,你把科学家构建的技术标准全当不存在?你只是在人类的生理机制上不断玩循环逻辑。
2,那么物理语言描述的属性,是否是物自体的属性呢?就是经典力学里描述的属性。这些属性就是洛克所谓的第一性,有些就是你所谓的仪器的测量。但是这里立刻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我们感觉经验的尺度称为感觉经验尺度,而把粒子的尺度称为微观尺度,把整个宇宙(或多宇宙)称为宏观尺度的话,我们在所有尺度上对物质属性的研究应该保持一致。但我们根本看不到那种一致。
我们曾经认为的物质的质量,长度等等与观察者无关,但是在相对论的宏观尺度中,这些属性都与观察者有关。微观层面,电子即不在任何处,又无处不在。这与我们的感觉经验尺度完全相悖。你会解释说这不影响对物质独立性的理解。但是我要问:你日常所说的存在难道不隐含位置和时间吗?而我们赖以建立牛顿力学的基础是物质必须有个位置,并且物质是一个实体的东西。但是这些在微观尺度上根本不存在。那么你能说在感觉经验尺度上建立的物理学的关于物质的属性,与感觉经验无关,而仅仅是物质本有的属性吗?
------------------------------------
你又在混淆概念,你在延续一贯的物理理论哲学曲解。相对论里参照系和观察者是两个概念。
相对论公式里表达的只是物体和物理过程的性质(时间、长度、质量)对参考系的性质之间的函数关系。对每一个参考系,不管有没有观察者,公式都给定了关于物理对象的时间、长度和质量的值。相对论并不考虑某一个参照系是否被某一个观察者所选择。公式对一切参考系都是普遍有效的,而不是只适用于“观察者选择的参考系”。
量子力学理论本身还没有定论,并且最关键的是你不能把在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泛化到人类层次世界,要不然薛定谔不会设计一个薛定谔猫悖论来表达微观世界的不可理解性。所以你不要混淆微观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规律。
3,当代的实在论者,都不用唯物主义这个词汇(仅有一两个人还在用),但是同样表述一个不依赖感官的外部世界。你可以参考这个帖子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116619-12-1.html
哲学家都不信仰上帝,所以唯物主义这个词汇并非有意识形态意义。但是他们为什么都不用唯物主义这个概念而用实在论这样的说法呢?我的解释是,在微观世界里,物质那种类似感觉经验尺度上的一种实体的东西的概念被彻底抛弃了。我希望你不要以为这是我自己的杜撰,我看过一些这类文章,都否认微观世界的粒子的实体概念。
-----------------------------------
你没有看我在10楼的文字,我对微观世界有我自己的判断。
在我看来实体是人类物质层次本体的力学外征,当物理学家发现了微观粒子后,自然要抛弃外表卷裹的实体概念,但本体的自在性依然不变。
4,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假定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它引发了我们的感觉经验。但是由于在任何尺度上,我们得到的知识都不一直,我们就有理由像康德和罗素所声称的那样,我们无法了解物自体,只能透过感觉经验了解经验的世界。
-----------------------------------
“但是由于在任何尺度上,我们得到的知识都不一致”,你这句本身就有问题。
5,如果物理学停留在牛顿力学的范畴内,那么唯物主义哲学就是最合理的哲学,但是我们今天的物理学难题导致的哲学困惑,使得传统的唯物主义(实体实在论)甚至无人提及。
我引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1999年,在剑桥牛顿研究所举行的一次量子计算会议上,作了一次关于量子理论解释的调查,这次哥本哈根4票,修订过的运动学理论(它们对薛定谔方程进行修正,比如GRW)4票,玻姆2票,而多世界(MWI)和多历史(DH)加起来(它们都属于那种认为“没有坍缩存在”的理论)得到了令人惊奇的30票。但更加令人惊奇的是,竟然有50票之多承认自己尚无法作出抉择。在宇宙学家和量子引力专家中,MWI受欢迎的程度要高一些,据统计有58%的人认为多世界是正确的理论,而只有18%明确地认为它不正确。
这个多世界理论(多宇宙理论)是什么呢?我给你引用一段话:德威特后来在阐述“多世界解释”有一段名言:“宇宙的任何一个遥远的角落的任何一个星系中任何一个星球上发生的任何一次量子跃迁,都将把我们这里的世界分裂成自己的亿万个拷贝。”当然,这一瞬间,在亿万个宇宙中,又出现了亿万个你。你看这是否比你想象的任何科幻都离奇?而那是实在还是幻觉?
如果你认为这是你理解的唯物主义,那我无话可说。
-------------------------------------
你没发现你引用的材料说明,量子力学在学术界根本没有定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经说过:“甚至那些正在使用量子力学的人也没有谁真正理解了量子力学。”
所以在量子力学初创的年代,就会有波尔-爱因斯坦大论战,而大论战的结果是没有定论的,也即是被搁置起来,在那次论战结果,哥本哈根诠释派称为主流,但是从你的举例看,哥本哈根学派有边缘化的感觉。你多次引用爱因斯坦,为什么你不相信爱因斯坦?
从直觉上,宏观和微观世界是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哲学图景,由于科学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科学家只相信实验的结果,然后从实验结果进行解释。但是如果人类的测量能力存在局限呢?在这中测量能力下,科学家只能得到不确定性的微观世界图景。目前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其实是人类目前能力局限下的认识,如果将来人类的测量能力再有革命性的突破,微观世界的图景将会改写,量子力学理论将会得到修正。
牛顿力学和相对论都是遵循决定论的,而量子力学遵循非决定论(但是从量子力学遵循概率上看,量子力学也是遵循绝对论的),从三大层次的理论统一性上,我们其实可以窥见量子力学的变革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