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与造“星”的比鉴
2022.10.18
序言: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得出一些“新”的思想,或于社会有益。
“铸”币即发行货币,造“星”即“制造”明星(不限于文艺界),这两件事看起来风牛马不及,但其背后社会心理关系模式或社会关系心理原理其实是一样的。
第一,都是具有聚焦的作用。
明星聚焦社会的注意力,货币聚焦经济的购买力。
第二,都得获取一定基数群体的认可才有“价值”、且其“价值”与被接纳的认可的人群规模成正比。
货币被人们认可的人的基数至少得上一定规模,否则,没流通价值。
明星被人们认可的人的基数至少也得上一定规模,否则,与路人无有差别~没关注价值。
第三,都具有社会轴心之中介作用。
货币可以通约各种商品,成为流通手段,从而大大节约交易成本。
明星可以通约各种心灵,成为交际枢纽,从而大大缩短人际距离。
第四,都能用来衡量其他人、事、物的“价格”~即都具有价值尺度或者说社会标杆的作用。
货币是计量商品价值的工具,从而给商品标价。
明星是衡量各行各业的“标杆”人物,从而可以比较人们的成功程度(例如,马斯克是科技创业明显,科创企业家拿他比比,就会发现差距有多大)。
第五,都是通过“符号”的信息形态发挥其功用。
货币也好,明星也好,其作用与功能的实现,都是符合社会心理学原理的~即:群体心理关系维系都基于“比特”(信息量计量单位)作用而与“原子”(物质能量的象征)形态无关(货币的功能本质是符号意义,明星的光圈效应本质是象征)。
但是,二者又有很多差异,尤其是其“物质能量”“载体”之运行机理很不相同。既然二者的社会关系心理机理一致,当然可以通过比较二者的这种载体性物质运行机理的不同,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下面是被启示到的大胆推论。
第一,明星是各行各业都有的,货币是否也可各领域各有各的?
第二,有的明星会“过气”、有的名垂青史或地球人都佩服,各色货币是否也可以如此~有的各领风骚数百年、有的只能风骚几年、有的风靡全球有的只“一亩三分地”呢?
第三,明星制造没有集权于国家,货币发行权可否重回民间?
第四,明星百花齐放、且并行不悖,货币是否也是“一花独放不是春”呢?
第五,明星都得有看家本领或天赋异禀,货币的发行者是否也得有卓越的独特服务或“洞天福地”?
第六,明星必须不断学习成长才会日益扩大“粉丝”量,货币发行者是否也得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以不断扩展“生存空间”?
第七,社会越进步,明星越多样,货币是否也如此?
第八,明星彼此竞争又合作、相克又相生,货币体系是否也是这样的一种“生态系统”?
总之,货币与明星都是社会关系产物,货币借鉴明星的物理运行机制应该也是可行的吧?
当然,明星制造也可以借鉴货币发行,例如:
第一,货币不能过量发行、不能无信用基础,否则,货币会贬值“跳水”;同理,明星“生产”必须禁止靠蹭别人热度、搞下三滥“名气”,否则,也会“劣币驱逐良币”。
第二,货币的功能实现健康与否、取决于金融机构及其体系的高水平服务能力,明星的社会榜样作用是正是负同样得取决于明星生产环境的良法良治水准。
……仅仅思想萌芽,请读者高见“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