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691 1
2005-02-01

关于行业分工与劳资关系的讨论 黄焕金

以下为索然先生的文章:   "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资本主义社会概莫能外!生产过程中的利益差别最终必须服从人类社会对物质的需要,关键是以一种不剧烈影响既定社会秩序的方式使各种不同利益统一为资本的利益。因此矛盾是根本的,这正是马克思劳资关系的生命力之所在,行业利益在短期看来很有意义,但从长期看来,却是虚幻的。最近写了一点东西,是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写的,你看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资本主义是以增长为方向的,它必须为产量和实际价值的增长准备好基础,并在实际上取得产量和实际价值的扩张;(2)实际价值的增长倚赖于对生产中活劳动的剥削,即增长始终要以劳动所得与劳动创造物之间的差距为基础,因此生产和市场两方面的劳动力控制和劳资关系对资本主义永久存在是根本性的;(3)资本主义必须在技术上和组织上具有能动性,竞争的外在压力导致单个资本家进行追求利润的竞相创新,而组织和技术上的变化,在减缓由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控制领域的双方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的动力方面起着一种关键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三个必要条件是不一致和相互矛盾的,资本主义必然潜伏着危机。危机产生了过度积累的周期性阶段,必须通过以下几种不威胁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方式来表现、遏制、吸收或处理过度积累的趋势。(1)商品、生产力、货币价值的"贬值",或许还可以加上彻底的破坏,提供了处理剩余资本的一条途径。但它以一种过分残忍的方式暴露了资本主义理性的非理性的一面,对于应付过度积累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绝非不同寻常的选择。(2)通过使某种调节体制制度化而进行的"宏观经济控制",可以抑制过度积累的问题,或许会持续相当一段时期。但却导致新一轮的过度积累。(3)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吸收过度积累":a、时间上的转移或者必需把资源从满足当前的需要转移到探索未来的用途,或者必须加速周转时间以便加速本年度对上年度过量能力的吸收。b、空间上的转移必需吸收地理上扩展的过量资本和劳动力。但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最多是对过剩积累的短期缓解。(Harvey,D.,2003,221-238页)   战后福特主义从上述三个方面暂时解决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过度积累的趋势,导致了1945年到1973年的长期繁荣,建构起了一系列劳动控制的实践、技术上的组合、消费习惯和政治-经济力量的结构,可称之为福特主义-凯恩斯主义的积累体制。自1973年以来,福特主义已经耗尽了处理过度积累问题的所有选择,控制危机趋势发展的所有机制,最终被资本主义根本性矛盾的力量压倒,"危机"开创了一个迅速变化、流动和不确定的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继续在历史的--地理的发展中作为一种不变的塑造力量在起作用。"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消费习惯、地理和地理政治结构、国家权利及类似的东西之中各种根本性的信号和标志十分丰富。"(Harvey,D.,2003,161页)灵活积累体制开始出现,这种体制意味着适应,它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策略在时空范围内的简单再结合并互为来源:一方面,在福特主义之下建立起来的很多标准生产体系已经转向低工资地区,形成"周边的福特主义",各种新的生产技术与各种组织协调形式使得家庭的、家族的、父权制的劳动体制和"远距离工作"的血汗工厂、非正规劳动活动(如临时就业、自我就业、转包等)的复兴;另一方面,组织上和技术上的变化开始为一些创新企业赢得暂时的利润和作为低商品成本的更为普遍化的利润,这种策略需要具有高度技能的劳动力,以及理解、贯彻和管理新的却更加灵活得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定位模式的能力,资本主义核心企业越来越依赖于为了未来积累而调动作为一种工具的知识劳动力,[1]劳动力内部就出现了有高度特权的、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授权的阶层。   可以再举一个例子,97年左右,我在读研究生,当时一些知名学者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并举IT行业从业人员为例。实际上当时一家IT企业,如果缺少高技术人员几乎难以维持下去,但是现在中关村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电脑硬件已经完全标准化,就软件而言,原来由极少数高科技人员编写的的软件从而获得高薪的情况不复存在。现在每个软件作为一个项目,被分成多个子项目,各子项目又被分成各子模块,各子模块由被分成更小的模块,这样编写程序越来越简单,高中生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就可以胜任,然后把这些各子模块进行集成。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大力发展软件蓝领学院的的目的,背后是资本的利益,大多数IT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已经很低了,如果考虑到软件知识的更新,那么其就业年限是很有限的,最多38岁左右,有没有剥削,你自己判断吧。难道还有什么利益相关者之类的东西吗,实际上只不过在一个新产业中又一次实现了劳动对资本从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的转化过程罢了。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机器大工业之初,当时的梳毛工人被机器淘汰就是典型一例,再如泰勒制兴起的原因就是为了控制劳动过程,打破当时技能工人对生产的控制。等等。 现在情况的分析可以看上面我写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外包在美国激起很大的辩论,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新书中分析了一下,最近看一些美国学者文献,分析思路和我一样,但并没有从劳动过程或技术入手。你好象还写过这些东西,把他和生产或劳动过程联系起来,你就知道为什么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是最根本的。 张忠任老师曾和我聊起过你,你一直在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时很想和你交流,可是上网不方便,这次看你读书有了些新观点,忍不住说两句,莫怪。"

以下为本人回复文字:   很有意思!马克思的剥削论是要维护资本企业中的劳动者的利益,认为资本主义就是企业中对资本利益的维护。因此,资本极力的减员增效,就是对劳动者的剥削与压迫。推而论之,全社会的资本都是这样,以这样的方式减员增效,对劳动者进行剥削与压迫。因此当IT行业因科技进步,傻瓜化开发增多时,IT行业就存在减员增效,存在剥削,存在更大的劳动者之间的竞争,这就说明资本主义的"残酷性",因此必须推翻。   由此看来,中国政府对其政府臃肿的机构进行改革,也是一种资本主义了,因为它要把在其中"就业"的各种官僚剔出来。从人们所认识到的马克思的观点看,这是不对的,因为它也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剥削与压迫。   但是我们必须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IT企业不这样讲效率,那么软件商品的价格就不可能得到下降,于是人们不是去使用正版软件,而是使用盗版软件。同样,如果政府不搞精简,就不能将向社会征收的税收降下来,甚至还必需增税,从而增加社会的负担。同样,一个企业或者所有的企业不搞效率优化,那么它要么在市场经济面前破产倒闭,要么形成全行业、全社会的垄断利益,最终对整体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害。所以,一个企业的劳资因素的优化,虽然损害了劳动或者资本因素的利益,但却可以对广大消费者有利。这又是从"行业分工"的观点上来看问题的结果。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的缺陷,是将局部结果推论到整体上去,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劳动者的受损,推论到整个社会上,推论到所有的行业上。实际上,一个行业的利益受损(不论其中的劳动者受损还是资本受损),往往会使另外一个行业受益,从而使这个行业得到发展。比如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农业与农民承受着巨大的利益受损,去维护城市工业的利益。它是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而维持这种局面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关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具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一个企业的"剩余交换价值"的获得并不是这个企业的雇佣劳动者的结果,而是相同行业的其它企业的雇佣劳动劳动效率低下的结果。这个观点可以从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深入研究中得出。因此在我看来是"低效劳动为高效劳动创造价值"。   假设一个企业A完全实现了生产自动化,不再需要一个工人(因此企业就不再具有"活劳动"),但社会上类似的企业仍未能完全实现生产自动化,仍需要一定量的工人劳动。这样,企业A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剩余价值),实际上是这些未能实现生产自动化的企业带来的,因为这些低效率的企业要生存,其产品的价格必须维持在较高水平(就象手工业的产品价格比机器工业的产品价格更高那样)。如果这些企业同样实现了生产自动化,那么,企业A将不能再获得高额利润,利润将趋向零。因此,一个企业的剩余价值,实际上是相同行业的其它效率更低的企业带来的,而不是这个企业自己(劳动或资本)带给自己的。企业自己可以为自己生产出更多剩余产品,但却不能为自己生产出更多剩余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2-4 16:27:00

读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吧,什么叫特殊,什么叫一般!为什么要研究特殊!如有条件,看看马克思临死前写的文章<评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全集19卷,你在网上可以下到全集电子版.

现实不是你举例说明的那样,有时间到企业去看一下,最好是高科技企业,没有机会和时间就看我推荐的《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的形成》,弄明白问题再说,别急着四处发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