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0 12:59:48编辑过]

樊纲大家都知道,京城四少之一。
樊纲这一代人比较有特点,受教与经济学的“苏联范式”,成就与西方经济学。也就是他文章中说的,“在一小部分较早学习和接受了所谓"西方经济学"的青年学者中间,产生了另一种倾向”。他是站在这个角度上对“苏联范式”进行批判的,然而,很有意思的是,我从全文并没有找到他的这个立足点。相反,他依然没有逃脱重新解释马克思理论来反对“苏联”范式的这种模式,即他所说的第一种模式。他对马克思的重新解读,也直接反对了他之前说的“这套东西究竟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当年构造的经典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不是一个东西,是很值得怀疑的,对此我们这里不作详细讨论”,他不但不“不做详细讨论”,而且“讨论的很详细”。
以上,是我批判他的第一点。
第二,效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事实上,这些词和“范畴”、“范式”等词一样,直接来源于西方哲学,而非经济学本来的词汇。经济学在对这些词汇的使用,是一种“哲学的应用”,而非大部分认为的“现实的抽象”。因此,樊纲发明的“抽象的使用价值”是个很奇怪的词,使用价值本来就是多样的、不同的物的有用性的抽象,何来“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从各种具体的使用价值中概括出了"效用"即"抽象使用价值"的概念”?使用价值本来就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何谈“具体的使用价值”?
中国人,往往从自身“实用主义”出发,理解西方哲学。所谓的樊少,在面对西方经济学的根基,即西方哲学思维的时候,也依然是个门外汉而已。此为第二点。
第三,"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表示两个不同属性在统一个范畴之内,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关系。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正是如此,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因此,价值的外在表现——价格与使用价值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价值同样制约使用价值的实现,即高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产出物,其使用价值无法实现(没有人买)。
同样,在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由效用决定,同样效用也由价格绝对,不存在绝对的价格,也不存在绝对的效用。因此,“效用=使用价值”,这种理解是荒谬的。
一个简单的小例子:赵丽蓉的小品有个“窝窝头”的段子,说的人们生活水平高了之后,窝窝头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并且价格不低。用“效用=使用价值”与“价格”这个分析范式,是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

一个生活水平提高了近89倍的国家,居然说民众的生活水平没有什么改善.在生活水平上都用一两句否定的话一下带过,而没有一个民众够买能力的数据.
就是现在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都远不如人家,有什么理由指责别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